首頁 / 航向月刊
航向月刊
【脈動】你龍貓了嗎? #吉卜力風格
期數:2025/05
作者:夏昊霝牧師


你龍貓了嗎?

文 / 夏昊霝牧師


上月關鍵字:吉卜力風格

搜尋總上升率:暴增

本數據資料參考自「Google 搜尋趨勢」(http://www.google.com/trends/)

1985年,由日本兩位知名動畫導演「宮崎駿」和「高畑勳」,與「德間書店」在東京,共同創辦了知名的動畫工作室:吉卜力,並推出了一系列知名動畫電影:風之谷、天空之城、龍貓、魔女宅急便、神隱少女等等。

2015 年,吉卜力工作室成立30 年後,OpenAI公司在美國加州成立,專注於「人工智慧」的開發,而它最知名的產品就是ChatGPT。不過ChatGPT 再怎麼聰明,也沒辦法預料到,1985 年成立的吉卜力,竟成了自己過去一個月,業績暴增的推手!


圖靈測試

人工智慧,最簡單的定義就是「讓電腦模擬出人類的智慧行為」。有趣的是,這個概念早在1950年,電腦還只是一套數學理論,而根本還沒成熟以前,就已經被稱為「電腦科學之父」的艾倫・圖靈(Alan Turing)提出來了!圖靈認為,如果人類在對話中無法分辨對方是人還是機器,那麼這台機器就可以被視為具有「智慧行為」。這個所謂的「圖靈測試」,也成了為電腦科學界裡,每個人都渴望跨越的夢想。

2024年5月,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找了500位受試者,進行了「圖靈測試」。結果顯示,54%的受試者誤以為與他們對話的ChatGPT 4o模型是真人;相比之下,與真人對話時,則有67%的受試者認為對方是真人。換句話說,ChatGPT 4o被更多人識破了它不是真人,因此沒有通過「圖靈測試」。

不到一年後,同一所大學於2025年3月發表的論文顯示,有高達73%的受試者誤以為跟他們對話的ChatGPT新模型GPT 4.5是真人;而同一組受試者在與真人對話時,依然僅有67%的人認為跟他們對話的是真人。換句話說,ChatGPT 4.5通過了「圖靈測試」,因為人類在對話中,已經無法分辨ChatGPT 4.5是真人還是機器了!問題是,ChatGPT究竟是怎麼辦到的?

ChatGPT 到底在做什麼


人工智慧一開始發展,就產生了兩個主要學派。比較早的一派認為,要讓電腦模擬出人類的智慧行為,就需要先整理人類的智慧行為模式,並對這些模式加以邏輯化、規則化後,讓電腦照著同樣的邏輯與規則運作,就能模擬出「人類的智慧行為」。然而,這種被稱為「符號學派」的方法,事先需要大量人力對人類的分享模式進行整理,因此在人工智慧界中,有時也被戲稱為「工人智慧」。

然而,一直都有另一派主張,要讓電腦模擬人類智慧行為,不必麻煩地預先整理邏輯規則,只需大量統計人類行為的結果,並加以模仿即可。這種被稱為「統計學派」的做法,在早期並不算成功。然而,隨著資料讀取與運算速度的大幅提升,加上受到18世紀長老會牧師兼數學家湯瑪斯・貝葉斯(Thomas Bayes)所提出的「貝氏定理」啟發,統計學派逐漸強調,根據新觀察到的資料,來不斷修正模型的能力,結果人工智慧邁向了新高度。讀取大量文字資料的「大型語言模型」,如 GPT、PaLM、Claude,以及讀取大量圖像資料的「圖像生成模型」,如DALL·E、Stable Diffusion 等,也隨之逐漸成熟。

使用者想要的到底是什麼

2023 年,ChatGPT 只用了5 天,就成了史上最快達成100 萬用戶的科技服務之一。同樣累積100 萬用戶,Netflix 努力了3.5 年、Facebook花了10 個月、Spotify 5 個月、第一代iPhone 與Instagram 則各自用了2.5 個月才達成。然而上個月初,就在ChatGPT 發表最新圖像生成模型GPT-4o 之後的「一個小時內」,ChatGPT 就獲得了100 萬用戶的使用。市場主要的分析與ChatGPT 高層都同意,是「吉卜力風格」幫了ChatGPT 一把!「吉卜力風格」因此成了上個月,台灣Google 搜尋趨勢的「暴增」關鍵詞。

什麼是「吉卜力風格」?簡單地說,就是你可以上傳一張自己的照片,並用文字告訴ChatGPT:「請幫我把這張照片改成吉卜力風格。」幾秒內,你照片中的場景就會變成一張宛如出自《龍貓》或《神隱少女》的插畫:畫風溫暖、色彩柔和,充滿手繪質感與童話氛圍,彷彿你的照片走進了宮崎駿的動畫世界。單單這樣,就為ChatGPT 在一小時
內,引來了100 萬個用戶。

高冷的道?

如果這篇文章你已經順利讀到這裡而沒有放棄,那麼恭喜你!你對「人工智慧」發展史,有了多一點的知識。我相信你也知道「人工智慧」能演進到今天,絕非一蹴而就。然而,圖靈、DALL·E、工人智慧、貝葉斯、大型語言模型、圖像生成模型到底是什麼,對絕大多數的你而言,可能並不重要,因為或許你要的,就是趕快看看置身《龍貓》世界之後的你,會變成什麼樣子而已。

然而,沒有從圖靈以來眾多電腦科學家的努力與累積,沒有人工智慧研究持續的發展與鋪陳,「吉卜力風格」是不可能橫空出世的。但就算有了這些努力與累積、發展與鋪陳,如果沒有辦法轉化為「吉卜力風格」這一類的運用,那麼「人工智慧」對多數人而言,恐怕還是有些高冷。換句話說,如果沒有「道」,當然就不會有「福音」;但如果「道」沒有成為肉身,我們的「福音」,恐怕也只會成為另一種高冷而已,不是嗎?

成肉身的道

那麼,我們在教會裡所談的「道」,比較像「人工智慧發展史」這種詳盡的理論與論述,還是「吉卜力風格」這種讓人「看得見、摸得著」的「成了肉身的道」?基督徒所傳的福音,更像「人工智慧原理」的艱澀說明,還是像「置身龍貓世界」一樣地讓人即使說不出所以然,卻能真實感受到一股溫柔的力量,一種不言而喻的盼望與愛呢?

是的,學習「道」、認識「道」、研究「道」,都非常重要,都需要有人去做!但若我們的「頭頭是道」沒有成為「肉身」,豈不是叫基督的道成肉身,成了多此一舉?還是說,聖子從一開始就沒有必要來到世上,只要坐在祂高高的寶座上,跟我們講一堆「頭頭是道」就好了?

嘿!「龍貓」一下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