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/ 航向月刊
航向月刊
牧者安心計畫:牧者的沉默,家庭的裂痕
期數:2025/04
作者:神學少女


牧者的沉默  家庭的裂痕
 

「他在講道台上侃侃而談,卻無法與家人對話。當沉默取代了溝通,牧家的裂痕是否真的無法修復?」

陳牧師的故事

「這些年來,我一直在努力服事教會,承擔家庭的責任。自從四年前開始,我太太就變了。每當我試圖與她聊天,總是得到冷淡回應,她有事要跟我說時,都叫女兒來傳達。」當陳牧師踏入諮商室時,他原本只是想問問如何協助女兒萱萱。

萱萱剛成為社會新鮮人,平時笑臉迎人,忙著協助教會各項事務,雖然家裡氣氛低落,但是有女兒當調和劑,就讓陳牧師稍微放心。因為他雖然知道家裡出現問題,但卻不知該如何打破這層無聲的隔閡。

有一次半夜起床喝水時,他聽到萱萱房內傳來哭泣聲。那聲音令人心碎,彷彿提醒著:家裡的裂痕早已擴大了。陳牧師決定來找心理師,也許專業人士會比較知道太太跟女兒,到底怎麼了?

心理師的提問:打開心門的鑰匙

心理師溫和地望著疲憊的陳牧師,輕輕問:「你能談談家中的沉默對您而言,意味著什麼嗎?」陳牧師說:「那沉默就像一道堅固的牆,隔開了我與家人的心,也讓我感覺自己逐漸失去了照顧家裡的能力。我本以為只要努力工作,這一切就能維持;可是,現在我已經不知道了。」

心理師:「您提到不敢讓自己停下來。請問當您獨自一人時,最害怕面對的是什麼?」陳牧師沉默了片刻,

陳牧師:「我怕……我怕承認自己其實也累了。也許我一直在假裝堅強,我真的很怕面對家裡的事,萬一不能挽回怎麼辦?我根本不懂出了什麼問題?」

心理師:「你開始疑惑自己的努力,會不會其實是在逃避內心的恐懼。其實你很希望家庭能改變,但又不知怎麼解決裂痕,我想這是我能協助的地方。」陳牧師點點頭,眼神流露些許懊悔與迷茫。

這一次的晤談,心理師注意到這是典型的牧師家庭系統困境。師母的沉默抗議、萱萱的過度付出,以及陳牧師對責任感的過度執著,都形成一個互相牽連的模式,這家人都很疲憊了。最關鍵的是,他們沒有找到能理解彼此的方法。

心理師試著協助牧師釐清內心的渴望:「如果有一天,太太主動與您分享一天的點滴,您最希望聽到什麼呢?」他沉吟後回答:「我希望聽到她的關心,也希望她能告訴我,她也在承受著什麼。」

心理師:「這正是我們需要打開的那扇門。當你們能夠坦誠表達自己的壓力與恐懼,家庭才有機會重建。或許,我們可以試著用家庭治療的方式。您願意邀請家人一起坐下來對話,我們可以探究沉默背後的情感嗎?看看是否有辦法打破這道牆。」

陳牧師眼中閃過一絲決心,說:「我願意。」
在心理師的協助下,陳牧師一家如何打破長久以來的沉默,真實地說出自己的心聲呢?

家庭會談:聽見彼此真心話

接下來的數次會談,初始時氣氛的確尷尬,但慢慢地建立信任與安全感之後,家人們練習說出真心話。當師母小聲說出:「我不想再這麼累了,可是我真不知怎麼說。」

萱萱流淚說:「我好怕我們家分崩離析。」

陳牧師也跟著流下眼淚:「我責無旁貸地承擔責任,也希望一家人同心服事,長期自我否認情緒的需要,最終讓太太對我產生誤解,甚至連萱萱也在無形中複製了我逃避情緒的模式。」

家庭中的每個沉默,都不是偶然,而是內心累積的疲憊與恐懼。家人住在一起卻仍舊孤獨,其實我們都在等待真正的理解與連結。

高功能憂鬱:看不見的危機信號

陳牧師的經歷,正是典型的「高功能憂鬱」— 外表看來一切如常,工作效能不受影響,甚至可能更加投入工作以逃避內心的空虛。但這種狀態往往會以其他方式表現出來,包括:家庭關係的疏離、情緒反應的遲鈍、對生活的熱情減退、身體上的慢性疲勞……。

這些是心靈發出的求救信號,卻常被忽視!更危險的是,當牧者陷入高功能憂鬱時,往往波及整個家庭系統,導致妻子的情感退縮和沉默,兒女過度補償來維持家庭和諧,而讓整個家庭陷入了「表面平靜,內裡動盪」的狀態。

這種「三角關係」在牧家特別常見:當夫妻之間有了隔閡,子女不自覺地成為溝通橋樑,這不僅為孩子帶來巨大壓力,也讓夫妻問題永遠無法被真正解決。

這提醒我們,牧者的心理健康不僅關乎個人,也直接影響整個家庭的健康運作。屬靈領袖確實有角色混淆的艱難,不知何時該只是「丈夫、父親」,何時該是「牧師」;加上牧家常常活在會眾的注視下,在「金魚缸效應」之下,讓牧家成員感到必須時刻維持完美形象,有苦不知如何說!

若你是牧者,願你有勇氣承認自己的限制;若你是會友,願你能以體諒和支持的心,看待牧者與牧者家庭的人性需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