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/ 航向月刊
航向月刊
牧者安心計畫:牧者的雙面鏡
期數:2024/09
作者:張雅惠 (台灣神學研究學院 靈性諮商組 / 靈性照顧在職專班 專任副教授)

一次我在長老教會某中會的牧者退修會中,介紹「個別協談理論與實務」,談了許多牧者常見的案例。其中談到有些會友對牧師 / 傳道充滿了矛盾衝突的情節,既挑剔批評牧師,又渴望牧師的憐憫關注。現場的牧者們都很有共鳴,馬上就有牧者急著想知道會友為何會如此?如何牧養?

不自知的內在模式

很多對牧者 / 傳道人又愛又恨的弟兄姊妹,他們可能只知道他們所批判要求的「他人有多少待改進之處」,卻不知道自己內心多麼希望「他人被批判要求後,仍然可以肯定關注自己!」甚至他們沒有意識到,自己可能是為了得到肯定與關注而去批判要求他人。

人們有一部分自己所不知的自己,在啟動某種特定的內在運作模式,導致了「立志行善由得我,行出來由不得我」的衝突與分裂。其實,牧者也有自己所不知道的內在運作模式,比如:可能想透過「討好」他人來得到他人的肯定與關注、想透過「性魅力」得到他人的肯定與關注、想透過「迴避」維持自己的美好形象,以保有他人的的肯定與關注等。

人之所以如此,可能歸因於早年依附需求的不滿足所致;為了維護安全的依附關係,內在運作模式發展出了一套生存策略。藉由靠近他人、攻擊他人,或遠離他人的方式來處理內在的依附焦慮。生存策略固然有助人們安身立命,但過度或僵化的使用生存策略,常常會引起適應不良的行為。比如:不自覺用討好的模式獲得他人肯定與關注的人,有時會很想躲起來逃避人群,以至於造成進退兩難。不自覺用批判攻擊方式引人注意的人,有時會懊惱自己激怒他人,反而會迴避退縮。

這些適應不良的行為發生後,會在人的內心形成內在掙扎與衝突,讓人失去了平安與穩定。由於這樣的內在運作模式處於潛意識層次,若非有足夠的自我覺察動機與能力,否則當事人常常無法洞察。因此需要他人,特別是專業的人的協助才能被意識。就好像發現自己游泳姿勢不正確,還需要游泳教練協助調整姿勢,並且下水嘗試用正確的姿勢游才行。因此,有專家陪伴、探索,絕對會比較有效率。

哀悼「不完美」享受真平安

曾有位牧者,老是抱怨同工對他不禮貌,他自己不好意思教導同工對自己要有禮貌,因此只能在講道或其他聚會場域進行機會教育,教導信徒言行要有禮貌。經過一陣子,他發現信徒之間的互動的確比較有形式上的禮貌,但同工對他仍是很不客氣,並聲稱是「用愛心說誠實話」。

這位牧者心裡很不舒服,他猜想信徒之所以難以改變,是因為原生家庭成長經歷所致。因此他開始舉辦「早期經驗如何塑造性格」的專題講座,希望信徒好好反省與改變,結果信徒與同工們聽過講座後,紛紛暗示牧師去接受輔導。一段時間後,同工直接開口請牧師去接受個別協談。幸好,這位牧者心態很健康,願意接受專家的個別協談。

經過專家一段時間的幫助後,這位牧者發現自己因家庭環境的塑造,導致自己雖然很願意幫助他人,但只要一有衝突,就迴避面對問題、逃避溝通。因為牧者長期的迴避,同工們感到相當挫折,於是開始有憤怒指責的情緒。隨著個別協談深度增加,這位牧師發現自己之所以迴避溝通,是因為「必須完美」的核心信念作祟,當把這個信念拿到信仰中思考後,牧師為自己的不完美哀悼,在聖靈的接納中得安慰,開始可以慢慢學習面對衝突,耐心溝通。

從前這位牧師老是心不平、睡不好,經過對自己更多地認識與接納後,心靈越來越平安。

自助 +人助  安心又心安

耶利米先知說:「我們要檢討和省察自己的行為,然後歸向耶和華。」(哀三:40,新譯本)哈該也傳講:「現在萬軍之耶和華這樣說:『你們要反省自己的行為』。」(該一:5,新譯本)我們在面臨困惑與疑難時,常激起自我探索的動機,甚至想透過自我學習相關知識與技巧,達到自我了解的目的。除非聖靈光照,否則多數自助的方法都有侷限。就像人的眼睛看自己只能看一部分而無法看得完全。即便透過工具,比如透過自持鏡子,也無法360 度全看清,需要他人的幫忙,才有機會看得完全。

看清自己只是幫助自己理解內在衝突的第一步,接下來需要有互動的對象,幫助人練習有彈性的合宜應對方式。鼓勵所有上帝所揀選的忠心僕人們,就像學游泳需要教練一樣,請在主愛裡多多善用心靈協談的專業,好幫助自己安心成長,也讓服事越來越心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