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羅在接近大馬色的路上戲劇性地歸正信主,一直是決志信主的典範,也成為西方教會佈道決志的模式。因此,無論是教會中的佈道會、街頭的個人佈道、家裡的福音茶會…,我們傳講福音信息後,總是立即邀請、鼓勵聽道者要即刻做決志禱告。
這樣的即刻邀請決志,或者可借佛家的術語,稱之為「頓悟型佈道」。這是正確的,也是基本的佈道決志模式。但是,這種行之多年、幾已成為佈道決志唯一模式的「頓悟型佈道」,卻也讓我們忽略了另一種形態的佈道—「漸進型佈道」!
相對於保羅的戲劇性歸正信主,提摩太的歸正信主,既沒有戲劇性的經歷,甚至也沒有明確的時間。提摩太在外祖母、母親的薰陶教誨下,從小「學習」聖經。慢慢地、漸漸地明白聖經;也慢慢地、漸漸地相信基督耶穌而得救。提摩太的這種歸正信主模式,是「漸進型佈道」的成果。
「歸正信主」對一些人來說,是猛然回頭;但對另一些人來說,是逐漸轉身。從文化背景來看,西方社會鼓勵孩子獨立思考、自己做決定、自己負責任。而在其成長環境中,耶穌與救恩故事(聖誕、受難、復活)都是他從小所熟悉的。因此在佈道會、個人佈道中,「頓悟型佈道」當然可以成為最好的模式。
然而,在華人社會中,我們要求孩子無論什麼事都要「問媽媽」,長大了作決定都要「大家好好商量」。我們的文化並不鼓勵個人「立即決定」,我們總覺得
「事緩則圓」、「深思熟慮」,才是處理重大事件應有的態度。耶穌、救恩信息,是我們素來所不熟悉的,反而傳統的異教思想與習俗,卻早已成為我們文化的一部份。在這樣的背景下,我們卻期待一個華人未信者—在佈道會、個人佈道中聽聞福音信息,卻還一知半解的人,就要立即做出人生最重大的決定,實在是有點「強人所難」。這樣的呼召與決志過程,實在不太符合我們的文化行為模式。
我們絕對沒有絲毫反對「頓悟型佈道」的意思,因為這是正確且基本的佈道決志模式。而只是要提出一個必要的省思:如果教會、基督徒更善於運用接近我們文化的「漸進型佈道」,是不是可以帶領更多未信者歸向耶穌?
在我們周遭的親朋好友,也許不太願意受邀請參加佈道會,但對「讀書會」、「婚姻成長小組」、「人際關係成長小組」、「潛能開發成長小組」…,卻可能很有意願。我們何不讓他們在「漸進型佈道」模式中,「漸漸更新」、「漸漸多知道」耶穌與救恩,而自然地決志信主?
福音協進會出版了《人際關係》、《潛能開發》、《生涯規劃》、《喜樂生活》、《性格塑造》、《溝通領導》六本漸進佈道福音小組教材,歡迎大家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