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牧會的挑戰度有高有低,身為牧師的傳恩,認為上帝特別看得起他!除了平日繁重的教會事工,由於他特別看重講台服事,因此往往必須通宵熬夜準備講章。只是隨著中年體力衰退,他開始出現莫名的心悸、胸悶與呼吸困難。做了許多檢測,沒想到醫生斷定是心因性問題。最終,他被轉介給心理師。
他癱坐在諮商室的沙發,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來?
「我根本沒時間看醫生,我的行程表都排滿了。心理諮商有用嗎?我不是天天與會友協談嗎?我怎麼會有心理問題,我沒什麼困擾啊?就是壓力大,睡不好,需要常常思考怎麼解決教會問題。」
我怎麼了?
傳恩跟心理師對話時,臉部表情空洞,動作僵硬,似乎跟身體的感覺斷線了!每當心悸時,他會不安到無法思考,覺得「很煩」,甚至最近還有幾次情緒失控,忍不住向家人咆哮。他隱隱擔心自己是不是有中年危機了?
隨著一次次晤談,傳恩才發現,原來是在牧會過程中,他受傷頗重!他對自己的高標準要求,造成他害怕批評。盡心竭力的後果,卻仍有不足…。長年累積下來的挫敗感,加上被同工攻擊的委屈,讓他曾暗下決心:「我再也不要有任何感覺了!」
事實上,事奉的孤單感,及不擅處理人際關係的挫敗感,讓他選擇以麻木與放空來抵禦痛苦。他越來越覺得自己像個沒有心的機器人,只能日復一日地努力完成任務。
他可以逃,但並沒有真正躲起來!
傳恩牧師成功阻擋了內在感知上傳到前扣帶皮質與腦島:不讓情緒抵達認知層面。這看似消除了痛苦,但不久後卻都反饋在他不自覺的心跳變化上,造成自律神經異常。
另一個嚴重問題是,大腦無法只消除壞的感覺,卻保留好的感覺,因此當感覺系統全都被「關掉」時,大腦就無法判讀安全或危險的信號,也無法察覺情感需求,造成無法適當地組織優先順序…。這樣長久的精神耗損,讓他漸漸感受不到自己,與他人的關係也越來越疏離。
牧師 當然也會受傷
心理學界近來發現,若人長期處在壓力下,受情緒問題所苦,就會自然產生出一種適應痛苦的方式,但卻會對身心健康不利,且容易導致自尊低落。這即是所謂的「複雜性創傷」或「發展性創傷」。這樣的狀況,有時候連當事人也不知道怎麼回事?想努力使自己正常化,卻提不起勁,甚至出現社交困難,每天徘徊在自我厭惡中。這樣的心理困境,不只會出現在牧長身上,師母、牧家子女也都可能深受其苦。
擅於忍耐的教牧人員,若長期習慣壓抑情緒、閉口不談問題,就可能會有心因性的身體症狀。最常見的有慢性偏頭痛、胃部不適、肩頸酸痛,也會有睡眠問題。長期的壓力本來就會對人有負面影響,當教牧人員沒有明顯感覺到情緒問題,再加上服事繁重,就很容易輕忽身體發出的警訊。
我從陪伴教牧人員的過程中,親眼見證了心理諮商的療效,包括協助當事人覺察情緒如何藏在身體裡?將朦朧模糊的內在,整合成清晰的自我覺察。透過多次的晤談,找到因應壓力的慣性模式。當人多了彈性,就能降低內心的自我譴責,身體的症狀會隨之減輕,睡眠與飲食問題也會得到相當不錯的改善。
這樣的陪伴,讓我更敬畏上帝的創造—身心靈本是一體,身體虛弱的病人,心情自然低落;相對而言,高敏感易緊張的人,身體也容易出狀況,更何況那看不見的靈命呢?在身心都軟弱之下,就可能出現靈命倦怠。這不是不愛主,只是好像所有的感覺都消失了,有一種垂頭喪氣的無力感。
求助 是明智抉擇
當群體共同經歷受傷與破碎時,身為領袖的牧者,往往首當其衝。身為牧者的我們,常常得用自己的傷口去服事別人,而成為負傷的治療者。我們應當明白,牧師的心理健康,與事奉效能有著密切關聯。尋求心理幫助,並不代表靈命上的不足,反而是明智的抉擇!心理諮商服務的光譜可以從自我探索、自我覺察、自我照顧開始,一路到與精神醫學合作的心理疾病關顧。
當代牧者面對社會的多樣性,牧養任務與挑戰遠比過去艱鉅許多。能善用各種資源,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,才能長長久久地服事,帶出更健康的門徒與教會。
「心靈可以遠比肉體下沉得更深,因爲它裡面有無底的深坑。肉體只能承受一定數量的創傷,僅此而已,但是心靈可以有一千種流血的方式,一小時當中死了一次又一次。」——司布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