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UG. 19 施行伊斯蘭法的國家—汶萊
飛機沿著婆羅州北海岸飛,美不勝收!海上逐漸發現油輪、天然氣運輸輪、鑽油平台,汶萊到了。
從空中看汶萊,美得像伊甸園。飛機在首都斯里巴加灣市降落, 沒有人記得這個城市的名字, 大家只說這是汶萊。因為汶萊在婆羅洲北部,夾在東馬來西亞的沙巴與沙勞越兩洲間,面積只有台灣的1/6,人口僅44萬,小到像一個城市國家,城市名字叫「汶萊」。
限制中教會的宣教發展汶萊雖小,但卻是一個富裕國家。經濟90%依賴石油與天然氣,國民不用付稅,醫療、教育幾近免費;政府補助的「公屋」價格便宜,幾乎家家都擁有庭院別墅。這裡看不到摩托車、公車、計程車,人人都開車,反正汽油比礦泉水還便宜。
汶萊是施行伊斯蘭法的國家,清真寺都蓋得美侖美奐。汶萊人口中,馬來人佔66%,華人佔10%。穆斯林信徒佔70%,基督徒只佔10%。向穆斯林傳福音是違法的,因此教會的活動與成長受到很大的限制。
聖公會聖安德烈教會
聖公會聖安德烈教會是汶萊政府核可的唯一合法教會。教堂外牆漆成藍色,因此也稱為「藍色教會」。教會華語堂女傳道陳育賜,熱情地接待我們。她說:「聖安德烈教會是合法教會,每週有英語、華語、原住民語、印度語、馬來語等6堂崇拜。因教會在本地的宣教受法律嚴格限制,所以就積極發展國外宣教。8月是我們教會的宣教月,短宣隊會前往柬埔寨、沙勞越、菲律賓、印尼、尼泊爾等地宣教,到月底就在宣教年會中報告與見證。」
聖安德烈教會最主要的宣教區在尼泊爾。大地震後, 他們協助尼泊爾教會修建教堂、牧師住宅,幫助220戶居民修建住宅。還開拓了5間教會,第1~2年,每月支持100元美金,第3年每月支持50元。在緬甸,他們支持神學院與青少年兒童事工。在沙勞越, 則發展原住民勞工的聚會, 也幫助教會開設幼兒園, 提供營養午餐。另外還直接差派了1位宣教士到印尼,協助教會拓展事工。
雖然環境受限,但聖安德烈教會也沒有輕忽本地宣教。他們以設立補習中心做佈道接觸點;也著重「小家聚會」,關懷信徒的未信主家人。
汶萊福音社的SWOT
汶萊福音社是合法登記的社團,但卻不能以教會之名活動。他們買下了5個3層樓的店面,將之打通作為會堂,但會堂裡外都不能有十字架標誌。陳德忠傳道說:「汶萊福音社已經有50年的歷史了,1969年9月登記成為合法社團,但到現在還無法被政府認定為合法教會。我們雖然可以不必受政府宗教法令的規範,但卻有隨時被禁止活動、被取消社團資格的風險。」
張文發長老原來是匯豐銀行的高階經理,但後來匯豐銀行因汶萊經濟衰退而撤資。張長老自嘲地說:「我是汶萊經濟停滯的受害者,現正待業中!」張長老以「SWOT」分析汶萊福音社的宣教發展。
他說:「我們是註冊的合法社團,有自有產業,這是我們的『優勢Strengths』。而『劣勢Weakness』是缺乏本地傳道、恩賜未得發揮、講道需加強、領導力弱、門徒訓練不足、青年人數遞減、信徒委身不夠;『機會Opportunities』是禾場很大、對原住民宣教具優勢、分區牧養成熟、有新開發區可發展、三福佈道訓練扎實、短宣火熱;『威脅Threats』是伊斯蘭法實施,教會受限制、經濟低迷、信徒離開教會。」雖然如此,汶萊福音社的差傳年度經費,都維持在25萬美元左右。
汶萊雖小,教會受法令與環境所限,但他們在宣教上的付出,卻很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鏡。
AUG.20 樹帽上的瞭望
汶萊的陸地8 0%被森林覆蓋著。諸多森林保護公園中,最大的天然公園是淡布隆國家森林公園(Ulu Temburong Nature Park,當地人稱為「烏魯烏魯」)。它的面積有半個香港大,整個公園覆蓋著鬱鬱蔥蔥的熱帶雨林。
從市區碼頭乘水上的士出發,穿過彎彎曲曲的水道,經過星羅密布的紅樹林、海椰子小島,20人快艇飛馳40分鐘48公里後,抵達小鎮邦阿。再轉搭小巴到淡布倫河,搭乘4人座的長形摩托獨木舟逆流而上,就進到公園了。
在淡布倫河上逆流行駛,常需要經過湍急的淺灘,感覺就像乘著船在爬坡。而兩岸都是高聳的原始森林,偶而還看得到長鼻猴。不知道牠們是齜牙咧嘴地在抗議人類入侵其領域,還是露齒微笑以示歡迎?
船行5 0 分鐘, 抵達「天空漫步」登山口。爬上長長台階、穿過吊橋,健行來到「天梯」。垂直攀爬500級的鋼製梯架,登上隨風搖晃的平台,對每個人都是不小的挑戰。但登上平台,極目遠眺,層巒疊起,群山都在腳下。如夢如詩的熱帶雨林無邊無際,讓人有如站在樹帽,登高山而小天下。
來回搭船3小時、登山健行2小時的淡布隆之旅,雖然讓團員們都有點疲憊,但晚上參加在汶萊福音社舉行的「回歸大使命」宣教講座時,大家仍然精神奕奕。領隊夏忠堅牧師是講座的講員,他從馬太福音廿八:18-20與使徒行傳一:8,摘取重要詞句,論述現今基督徒應有16項的「回歸」:
1.唯獨榮耀基督;2.建造團隊;3.領受並運用權柄;4.信徒動員,人人皆祭司;5.外展導向;6.各城鄉、各行業、各階層;7.建造門徒;8.重建教會觀;9.唯獨聖經;10.順服遵行;11.支取同在,與主同行;12.建造上帝國;13.隨從聖靈;14.彰顯聖靈能力;15.同文化、跨文化、雙向宣教;16.唯獨作基督見證。
但願在宣教與教會建造上,我們也都能登上「天梯」。從更高的高度來看基督的心意,好讓我們領受更宏遠的國度「眼光」。
AUG.21 東馬美里
從陸路離開汶萊,雙線道公路兩側斷斷續續出現一些細白沙地。這是除了石油之外,汶萊的另一項寶藏—矽沙,只是國王下令不得開採。原來當石油採盡時,開採矽沙可以成為國家的續命資產。
過關後,我們進到東馬來西亞的沙勞越。還是雙線道公路,公路左側連綿好幾公里都是燒焦的樹林。原來此地富含焦炭,只要氣溫過高,野草就自燃。所謂「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」,雨林地帶的野地復育就是如此。因土地越燒越肥沃,也就沒人在乎常常出現的野火了。
火熱宣教的美里福音堂
與汶萊接壤的沙勞越第二大城—美里,人口只有35萬。市區不大,無論去哪裡,車程都只要約10分鐘。美里福音堂(下圖)的長牧謝文凱牧師與同工親自開車來接我們,卸任長牧蔣翔平牧師也親自為我們介紹教會。
美里福音堂由內地會澳洲宣教士金福泉牧師於1963年開創,因為著重宣教而命名為福音堂。1980年代,美里福音堂開始經歷復興與快速增長,目前是美里最大的教會。本堂有2,500人,有13間堂會,其中4間在國外。教會共栽培了50多位傳道人,華福總幹事陳世欽牧師、新加坡神學院前院長陳世協牧師,都是其中翹楚。
1981 年,美里福音堂開始每年舉辦差傳年會,至今已差派支持34位宣教士,其中有7位是美里福音堂的子弟。有幾位派駐在緬甸、吉爾吉斯、新疆唯吾爾等創啟地區。美里福音堂的宣教策略,是以信徒為宣教主力。教會鼓勵每位信徒要參加「精心門訓」與「把握時機」宣教課程。不少信徒也參與「營商宣教」計畫,或參加海外短宣,教導
「海外三福」、「海外把握時機」等課程。
在沙勞越原住民宣教方面,美里福音堂則與一些教會建立策略聯盟,推展內陸幼教計畫,以更策略性、急迫性地搶救幼兒靈魂。至今已設立76間幼兒園,預計每年增加2間。美里各教會火熱參與差傳宣教,令人印象深刻;在宣教上,他們不是藏之未來的矽沙,而是遇風即燃的野火!要把基督的愛燃燒到世界每一個角落。
AUG.22 愛圈外羊
尼亞自然國家公園在美里西南方80公里處,車程將近1個半小時。渡河後步行來回約8公里,需2小時。還好木棧步道鋪得相當完善,只是需耗些體力健行。
公園有3個巨大開口洞穴,第1洞穴是蝙蝠洞,相鄰的第2洞穴是燕窩洞。當年燕窩採集工人的吊繩、木架,都還保存得相當完整。考古學家曾在第2洞穴挖掘出4萬年前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的生活遺跡。距離稍遠的第3洞穴是壁畫洞,壁上保存有鐵器時代的壁畫。據說其中有亡魂乘船離去的壁畫,還有被稱「死亡船」的船型石棺遺跡。可惜因為時間不足,我們只能走訪第1、第2洞穴。
美安衛理公會
驅車回到美里市區,還好仍有時間讓大家沖個涼,可以恢復精神參加晚上的宣教講座。講座在美安衛理公會舉行, 美安衛理公會的會堂設計, 既有傳統衛理公會的崇拜特質, 又具現代感,會堂可容納1,200人。
衛理公會是沙勞越的重要教派之一,有140多間教會分佈在全沙勞越的城市與鄉村、華人與原住民間。衛理公會以「佈道」委員會負責本地宣教,以「宣教」委員會負責海外宣教。在本地宣教方面,有道聲劇團、衛理佈道團、國(馬來)語事工、原住民事工(以本南族為主)。
在海外宣教方面,至今已支持差派45名宣教士,分別在11個國家事奉。各堂會都踴躍參與差派短宣隊搭配,所以每次的短宣見證分享會,都甚為感人。此外,衛理公會也推動「鴿子事工」,鼓勵專業信徒以織帳篷模式參與跨文化宣教。
4萬年前石器時代人類已會尋求死後去處,畫出亡魂乘船歸天的壁畫,而現代人卻仍然徬徨尋找不到生命歸宿,我們怎能不直到地極,快快尋找迷羊?
在「愛圈外羊」的歌聲中,宣教講座進到尾聲,但美里眾教會火熱愛圈外羊、引領未信者歸向基督的心志,仍在燃燒!
AUG.23 美里 婆羅洲福音差會(BEM)
下午我們將飛吉隆坡,再轉機到新加坡,上午先到婆羅洲福音差會(Bo r n e o Ev a n g e l i c a l Mission,簡稱BEM)拜會。BEM於1928年由3位澳洲墨爾本宣教士建立,當時因為沙勞越的2個大城—古晉與詩巫,已有教會,所以英國殖民政府建議他們到美里,向原住民宣教。這3位宣教士的背景分屬浸信會、聖公會、弟兄會,但所建立的教會在行政管理上,卻反而比較像長老會。
當時殖民政府之所以要宣教士往原住民中宣教, 是因為他們酗酒嚴重, 幾乎已到滅族的程度,常常天還沒亮就已開始喝酒。而福音的確是使人釋放轉化的好消息,許多原住民後來因歸信基督,紛紛從泛靈崇拜轉化到基督教;從文盲轉化到普及教育;從原始耕種轉化到培植專業。
去年BEM舉行90週年慶,為成功達成在每個群族中設立教會的目標(沙勞越共有31個族群,除2個族群受法律限制不得傳福音外,其餘29個群族都已有教會建立),以及建立聖經學校與神學院而歡慶。BEM表示,他們將繼續努力,在沙勞越伊斯蘭化之前,更極力向原住民宣教;在羊還沒有被偷走之前,帶領群羊歸向大牧人。
由BEM的發展歷程來看,1928-1958 年,是由宣教士主導;1959- 2016年,由本地同工接手,並申請社團法人註冊;2017年後改註冊為州府管理的法人。1974年,BEM與OMF(海外基督使團)建立互助關係,至今OMF仍積極參與BEM的工人培訓事工。
1952年,BEM各教會經歷第1次復興,當時被興起的信徒都成為今天的教會領袖。1971-1976年又經歷第2次復興,很多人獻身讀神學院,復興蔓延到全沙勞越,甚至影響到印尼。1978-1987年的第3次復興更盛大,復興初期充滿神蹟奇事,清水變聖餐酒、米變米粉、空中出現火等,時有所聞。1979年後,復興由神蹟奇事轉移到火熱禱告,各地都建立禱告山。1984年後,復興則轉移到敬拜的復興。
在沙勞越的復興運動中,通常都從悔改(戒酒、戒菸)開始,然後就轉成火熱傳福音,之後就有很多人獻身,接受神學訓練成為傳道人。一直到現在,很多地區的復興仍在持續中。
1998-2020年,BEM的異象是:在沙勞越的每個族群中傳福音、在每個族群中建立教會。而這個異象,他們已提前完成了。2021-2050年,BEM的異象是邁向全世界,將以6個5年計劃在世界各地建立BEM教會。
目前,BEM有660間教會(其中有24間是華人教會)、120,000名會友、466位牧師傳道;有5間聖經學校,254位神學生。此外,還開設了78間幼兒園,有154位老師、1,009名學生。
臨走前,BEM副會長為每位團員配戴了沙勞越原住民的傳統手工串珠項鍊,還招待讓所有團員都讚不絕口的馬來叻沙米粉。在身心飽足中,我們往下一站新加坡前去(沒想到吉隆坡機場班機排班系統當機,轉機延誤了3小時)。
(本文未完,下期待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