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曾在工作或生活中,因溝通不良或習慣不同,而與人產生誤解,造成關係緊張嗎?認知的差異,很容易造成誤解,以致明明我是這個意思,但別人卻誤以為是另一個意思。而當這樣的落差發生在服事或團隊裡時,久而久之,就容易產生衝突。使關係在無形中破裂,甚至演變成難以收拾的局面。
了解溝通習慣
地域、族群、家庭、成長背景的差異,會造成習慣用語和思維認知上的差異。有人說話婉轉,話中有話(高語境),拐彎抹角,讓人費勁猜測話裡的真意;有人說話直接( 低語境),直腸子一路到底,直言不諱的說話方式,常讓聽的人有被冒犯、不受尊重的感覺。無論哪一種溝通方式,只要雙方無法相互理解,就會產生裂痕,甚至嫌隙愈來愈大,戰火一觸即發。
雙方在溝通過程,若都只想表達自己,而各自停留在所認定的想法中,就無法靜下心來了解對方的真正想法。此時,溝通就會變成「雞同鴨講」—自以為表達得很清楚,實際上卻發現根本不是那麼一回事。
怎樣才能進行有效的溝通,而讓彼此順利達成共識呢?或者當我們需要給人負面的評價時,又該怎麼說,才能有效地對話,而不讓對方感覺被否定,或不被尊重?這在在考驗著溝通者的智慧和修養。
保羅的溝通原則
正如聖經中保羅所說的,他為了讓人認識福音,為了幫助更多人明白真理,他面對怎樣的人,就作甚麼樣的人。「向軟弱的人,我就做軟弱的人,為要得軟弱的人。向什麼樣的人,我就做什麼樣的人,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。」( 林前九:22)
雅各書一:19 中說:「你們各人要快快地聽,慢慢地說,慢慢地動怒。」這句話的中心思想是什麼呢?就是「快聽,慢說,勿動怒」。先把自己的思維與文化習慣放一邊,好好聆聽對方,了解其身處的情境和感受, 讓對方感受到你的支持與接納。然後,再將自己的想法和建議,以對方懂得且了解的方式,適切地表達出來。這樣彼此就能心平氣和,有暢通的溝通管道。進而營造出接納合一的環境,打造有效率的工作環境。
編按: 本文參考專精跨文化管理與組織行為學的艾琳.梅爾(Erin Meyer),在2016年全球領袖高峰會(GLS,Global Leadership Summit)中的分享—「文化地圖」(The Culture Map)。
今年職場宣教中心陸續在本專欄分享GLS +(Global Leadership Summit Plus)的課程。這些課程內容來自過去10年在台舉行的領袖高峰會。
更多了解領袖高峰會:https://www.leaderfocus.org.tw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