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/ 航向月刊
航向月刊
阿拉伯的耶穌 (三) : 婚宴
期數:2021/06
作者:安德魯.湯普森 Andrew Thompson 譯:陳文安 / 翻譯小組

對中東人而言,不僅在議會中要遵守座位禮儀,舉凡吃飯、筵席、宴會等,也都必須遵守。這對西方人來說,並不陌生。在英國的婚宴,我們也有所謂的主桌,婚禮中的重要人士,都會坐到那桌。我提到婚禮,是因為耶穌在前面故事中的那個聚會,其實是一場婚宴。祂發現有人傲慢地坐到上位,於是就予以教導。然而,這不僅僅是一堂道德或禮儀課。這個故事蘊含了一些宗教因素,而線索就在於這是一場婚宴!

在任何文化中,婚禮都是一件大事,但中東人卻把它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慶祝水平。這是鋪張揮霍,以及讓親友相聚的好機會。當然,也可藉此在眾人面前,為自己臉上貼金,以提升社會地位。耶穌曾指出這是一個屬靈危機,有關這點,我們稍後會再談。

瑪麗是前石油時代,阿拉伯的一名醫生。她曾描述在科威特參加的一場婚禮:

我們是晚上到達的。房子前面的街道上,站滿了裹著黑袍、等著進門的婦女們。看門的人應該讓被邀請的婦女進來,並把不速之客擋在門外,但這個可憐男人根本認不出這些帶著面紗的婦女們,她們把他擠得完全透不過氣來。我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擠到寬敞的院子,裡面已約有100名婦女坐在墊子上,正享用著甜飲料和餅乾。

女主人帶我們去看新娘,她獨自在一間昏暗的小房間地板上祈禱著。頭上戴著沉甸甸的金飾,約有一英寸見方,上面鑲著綠松石和紅寶石。項鍊、戒指、手鐲、鼻環,連長髮上都掛著吊墜,就像鑲在黑夜裡的東方明珠。

然後我們被帶到了新房,這是這棟房子最好的房間之一。這對夫婦可以在結婚後的頭7 天住在這裡,以接待從各地來訪的賓客。在那之後,新娘會被帶到她婆婆的家裡,那將成為她的家。我們坐在院子裡,等待新郎的到來,就像耶穌講的那10 個童女的故事一樣。我們等了很久—事實上是兩個小時。最後傳來一聲喊叫:「新郎來了!」小伙子出現了。

在婚禮當天,男人們會去清真寺做晚禱,然後聚集到新娘家裡。新娘家的男人們會在那裡歡迎他們,接受祝賀。一個散發著馥郁乳香的香爐,會在其中來回傳遞著。銀製的玫瑰露搖壺,會為客人的衣服薰香。男僕也會端上加有小荳蔻的熱咖啡來款待賓客。當所有男人都離開後,新娘的父親會護送新郎到新房,讓他在那裡等他的新娘,然後婦女們就會把披戴著面紗的新娘帶來給新郎。最後在第二天早上,新人們要向家人展示新娘童貞的證據。

對當代阿聯酋婚禮的最佳記述之一, 見於《沒有面紗的母親2》一書。作者帕特麗夏‧ 霍爾頓(Patricia Holton) 詳細描述了部落婚禮的籌備與儀式。把男女互動、豐盛筵席,和熱鬧氣氛,鉅細靡遺地展現出來。

耶穌時代的婚禮也與此非常類似。新郎和新娘的家人會和整村的親友,舉行幾天的宴會和儀式,以慶祝他們的聯姻。有時婚禮會被一個習俗所綁架,即對賓客的身分非常看重。通常賓客們會送來許多賀禮,如果這是出於某個名人,則整個家族都會很有面子,覺得給家人帶來榮譽。兩千年來,中東地區的許多習俗, 基本上沒什麼改變。在海灣地區的報紙上,經常有關於婚禮的報導和照片,顯示他們非常重視客人。不管是古代或現代,其原理是一樣的。婚禮, 就是家族展示地位的平台。

耶穌經常談論婚禮。事實上,祂在公共場合所行的第一個神蹟(根據約翰福音),就是在迦拿的一個鄉村婚宴上。祂之所以提及婚禮是有其原因的。因為在舊約或摩西五經中,婚宴和筵席,通常被當作神國降臨的象徵。而那些被邀請的賓客,就是神所喜悅的人。

因此,婚宴對中東的宗教人士來說,是一個熟悉的比喻;也就是說,蒙神喜悅的人,必在祂面前蒙福,永遠作祂的座上客。耶穌在世的時候,有句俗語說:「在神筵席上吃飯的是有福的。」意思就是,「我是一個虔誠的人,與神很親近!」

在這個筵席的比喻中,耶穌是在對一群非常虔誠的聽眾說話。祂正在向學識淵博、多年研究聖經的學者,即拉比們說話。他們的虔誠,從其過著嚴謹的敬拜生活即可看出。這也說明了一個虔誠敬畏神的人,該如何生活。

美國作家兼牧師羅布‧貝爾(Rob Bell) 描述了在耶穌的時代,一個宗教領袖是如何被培育的:

他們從6 歲開始,就在當地的猶太會堂接受教育,由當地的拉比教授。第一階段的教育被稱為「巴‧侍法」(Bet Sefer,意思是「書院」),一直持續到學生大約10 歲。到10 歲時, 有天賦的學生已經把《妥拉》(Torah,摩西五經) 背熟了。

教聖經的拉比,是社會上最受尊敬的成員。他們是出類拔萃、絕頂聰明的學生,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拉比的。

10 歲後,那些成績優秀的學生會進到學習的下一個階段,被稱為「巴‧ 塔爾木德」(Bet Talmud「學院」)。這個階段會一直持續到他們14 歲左右。這時他們應該都已熟讀舊約的書卷了。

最後,在14 或15 歲時,最聰明的學生會去找一位拉比,成為他的門徒。這個學習階段被稱為「巴‧ 麥殊」(Bet Midrash,研究院)。此時他們不僅要立志學習拉比的知識,還要學習他的生活方式,並效仿他的宗教操守。這實在是驚人的學習量。最終,他們可能會在30 歲左右開始自己的授徒生涯。

自耶穌時代起,中東地區宗教領袖的養成,並沒有多大的變化。穆斯林學生從小就被鼓勵背誦可蘭經。我遇到過幾個孩子,他們在10 歲時就已成為「哈菲茲」(hafiz,指牢記至少十萬條聖訓的人) 了。

然後他們會繼續接受「塔夫西爾」(tafsir,可蘭經釋經法) 和「菲克」(fiqh,伊斯蘭法學) 的培訓。一個好學生會熟讀古典學者的著作,並將這些知識應用在自己的教學中,以詮釋他們的信仰。因此,若說伊斯蘭學者和宗教領袖,是經過千錘百鍊的人,一點也不為過。

簡而言之,那些聽耶穌講道的宗教領袖,對他們自己的信仰非常了解。他們熟讀大量經文,嫻熟聖經的註釋和研究。他們知道,「筵席」是象徵神與祂的子民同在。這也是為什麼當耶穌用「筵席座位」的比喻來指責他們時,他們會那麼生氣了。

 

謙 卑

當耶穌指責那些在婚禮中搶佔高位的傲慢賓客時,祂其實是在對祂所在社區中,那些領袖們的行為進行嚴厲的批判。在聖經裡面,幾乎所有的婚禮比喻,當中的主人幾乎都是指神。「筵席」是一幅預表的圖畫,用來指向將來神帶領祂子民到天堂的光景—站在神面前。

耶穌在這個故事中,所要傳達的意思是,神對「謙卑」非常看重。宗教領袖們往往很快就做出假設,創造出一種神學,而這可能會衍生出優越感,或自以為義。祂把宗教領袖比作那些傲慢的賓客,他們因在婚宴上搶佔高位,而招致主人( 通常被理解為神)的不滿。耶穌似乎認為,在神眼中,蒙悅納並非取決於宗教知識或行為,而在於是否謙卑。那甘願坐在門邊的謙卑精神,才是神所悅納的。

耶穌對祂的宗教聽眾,所傳達的強烈信息是:不謙卑,我們就不可能認識神。

「大筵席」的比喻傳達了幾個重點:

同席的有一人聽見這話,就對耶穌說:「在神國裏喫飯的有福了!」耶穌對他說:「有一人擺設大筵席,請了許多客。到了坐席的時候,打發僕人去對所請的人說:『請來吧,樣樣都齊備了。』眾人一口同音地推辭。頭一個說:『我買了一塊地,必須去看看。請你准我辭了。又有一個說:『我買了五對牛,要去試一試。請你准我辭了。又有一個說:『我纔娶了妻,所以不能去。』那僕人回來,把這事都告訴了主人。

家主就動怒,對僕人說:『快出去到城裏大街小巷,領那貧窮的、殘廢的、瞎眼的、瘸腿的來。』僕人說:『主,啊,你所吩咐的已經辦了,還有空座。主人對僕人說:『你出去到路上和籬笆那裏,勉強人進來,坐滿我的屋子。』」

-路加福音十四:15-23

在耶穌所講的婚禮比喻中,最令人震驚的就是這則。一個國王擺設大筵席,準備邀請賓客來參加婚宴。按照當時的習俗,在婚宴前兩三天,主人就會打發僕人去邀請賓客。到了宴會當天,又會打發僕人去通知,說筵席已經準備就緒了。

你能想像,當賓客拒絕赴約時,這會對國王造成多大的侮辱?這些賓客的藉口包括:「我剛買了一塊地,我要去看看」,或「我剛買了幾頭牛,我要去試一下」,或「我剛結婚」。作為一個西方人,剛讀到這個比喻時,會覺得這些回答好像都蠻合理的,但其實這只證明我真的不了解其背後所代表的意義。

還好肯尼斯‧貝利 (Kenneth Bailey) 為我們解釋,為什麼這些藉口如此倨傲無禮。

第一個藉口是:「我剛買了一塊地,我想去看看。」在沙漠嚴峻氣候下,可耕種的土地非常稀少。因此,沒有一個農民,會在還沒有看到地之前,或不先花時間研究幾個月,看看能種甚麼,或可能有多少收穫下,就隨便去買一大片土地。在他拿辛苦掙來的錢買下土地前,一定會先看過或研究過,絕對不可能先買地,然後才去查看。貝利表示,用這個藉口,就等於一個西方人打電話告訴妻子,會晚點回家吃飯,因為他剛用電話訂了一棟新房,並簽了支票給屋主,現在正準備開車到城裡看這房子。這樣的藉口簡直讓人啼笑皆非。
第一個客人所說的藉口,甚至一點也不想掩飾「他怠慢主人」的事實。

第二個也是很拙劣的藉口;客人向僕人解釋說,他買了牛,現在要去試一試。同樣,這是一個昂貴且必須謹慎為之的交易,一個農民在買牛之前,當然會先檢查牛的狀況。牛需要團隊作業,而一對不平等的軛,拖犁時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。在買牛之前,一定要先比較牛的步態、速度,和大小。所以,用這樣的藉口,當然也是對筵席主人的公然侮辱。

最後一個藉口,則粗鄙得令人難以忍受;「我剛結婚。」不管在過去或現在,「性」都是一個禁忌的話題。保守的中東宗教人士認為在公共場合談論有關性的問題,是很不禮貌的行為。對僕人露骨地做性的暗示是無禮的,就像今天一樣。所以僕人聽到這樣的藉口時,一定尷尬不已。

於是,僕人只能羞愧又挫折地回來。當所有的賓客都聯合起來,侮辱和拒絕主人的盛情邀約時,國王會怎麼做呢?賓客如此回應,當然令人無法忍受。

國王有權對這些侮辱感到憤慨;當時的待客之道,就像現在的中東一樣,是一項神聖的禮數。接受主人的邀請參加宴會,是對主人的尊重。侮辱主人,特別是在僕人面前,不僅不會得到海灣阿拉伯人的好感,甚至後果可能不堪設想。至少,這將導致國王和賓客關係的永久決裂。最壞的情況是,大多數人會覺得,主人有理由訴諸武力,來捍衛自己的榮譽。

但相反地,國王做了完全出乎人意料的事。他把致命的侮辱變成一個機會,大施仁德。把本來受邀參加筵席的賓客,晾在一旁,反而向平常被邊緣化、被忽視的群體,發出邀請。那些從未進過宮殿,或從未想過能參加盛筵的人,現在全被當做上賓。

國王透過邀請社會地位最低的群體,來反擊之前賓客的冷落。他沒有被這些侮辱打敗,反而化戾氣為恩典。讓僕人把貧窮的、殘廢的、瞎眼的、瘸腿的,全都領了進來。你能想像《海灣新聞》或《阿拉伯時報》上的婚禮新聞,會報導這樣的賓客嗎?同樣,這裡對賓客的描述,也有神學意涵。在耶穌時代,有一群虔誠的宗教人士宣稱,有一些人是無法享受神的筵席的:「自殘、手腳癱瘓、瘸腿、耳聾、瞎眼,啞巴,或身體上有明顯瑕疵的。」但這些卻正是耶穌所說的,受國王邀請而前來享受筵席的人。

耶穌在挑戰當時的宗教領袖,挑戰他們認為對神的國度所知道的一切。那些宗教領袖們知道自己與眾不同,因為他們是付出極大努力,才獲致學識和地位。他們為自己的宗教感到自豪。但耶穌的教導是,在他們虔誠的宗教信仰中,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特質,即「謙卑」!

這個特質能讓我們對神心存敬畏,並意識到自己的不足。也讓我們了解,人不能停止學習;總有新的事物要學、有新的東西要發現、有新的學問要鑽研。宗教領袖的驕傲,和他們的書本知識,蒙蔽了他們,甚至讓他們把聖經的教導,扭曲成完全陌生的東西。大先知以賽亞曾預言,總有一天,全能的主耶和華,必為萬民預備豐盛的筵席,用陳酒和滿髓的肥甘,設擺筵席( 以賽亞書廿五:6)。這異象中所描繪的筵席,是關乎萬民的。即神的救恩要臨到萬國萬民,即使是那些被認為不「符合」的人—不該有的宗教、不合格的人,都將被邀請,因為神是不偏待人的。

這個關於「筵席」的比喻,還有最後一個轉折點;這是對那些想討神喜悅的宗教人士所發出的挑戰。在擺設筵席時,要採取與一般世俗不同的態度。在耶穌的比喻中,國王(被理解為神)邀請那些沒有能力回報的人來參加筵席,而耶穌要求他們也當這樣做。耶穌列出的賓客名單,我們能接受嗎?當祂說:

你擺設午飯或晚飯,不要請你的朋友、弟兄、親屬和富足的鄰舍,恐怕他們也請你,你就得了報答。你擺設筵席,倒要請那貧窮的、殘廢的、瘸腿的、瞎眼的,你就有福了!因為他們沒有甚麼可報答你。到義人復活的時候,你要得著報答。

-路加福音十四:12-14

我確實見過一對夫婦把這個比喻付諸實踐。比爾‧ 約翰遜 (Bill Johnson) 寫道,一對美國夫婦在籌畫婚禮時,特別要求親朋好友贈送外套、帽子、手套和睡袋等禮物。婚禮結束後,他們就來到擠滿窮人和街友的接待廳,分發禮物給這些人。並用美味佳餚,使這些飢腸轆轆的人都得著飽足。

住在阿聯酋時,有一次在齋戒月期間,我突然領悟到回應耶穌這個比喻的最佳方式,就是邀請人們參加一場不需付代價的筵席。這可從湧現在城市周圍,如雨後春筍的「開齋帳篷」體現出來。這些帳篷是由公司或富人搭建的,為要替弱勢者提供食物。有時會有數百名勞工來到開齋帳篷前,享受主人的熱情款待,因為他們知道這個筵席沒有任何附加條件,不需付代價,是免費的。

這是伊斯蘭世界的一種文化傳統,它建立在一個神聖的真理上。這種恩慈待客的善舉,與耶穌所教導的神的恩典相呼應。「恩典」是白白賜予的,我們不配得著,我們也沒有賺取過。我們唯一能回應的,就是謙卑以對!

 

本文出處:《阿拉伯的耶穌》:<第一章> 家族、榮譽、待客:婚宴,2020年12月,基督教福音協進會出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