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/ 航向月刊
航向月刊
阿拉伯的耶穌 (四) : 宗教
期數:2021/07
作者:安德魯.湯普森 Andrew Thompson 譯:陳文安 / 翻譯小組

馬克 ‧ 艾倫所描述的阿拉伯精神,其第二個基本特徵,就是宗教。自7世紀以來,伊斯蘭教就定義了阿拉伯世界。它是法律的依據,把整個阿拉伯文化,從家庭生活到商業活動,全都交織在一起。它既是生活文化,也是宗教信仰,就像一杯熱水裡的咖啡一樣,融合一體。

伊斯蘭教是一個獨特的宗教信仰,它與其他宗教的主要區別,在於阿拉和可蘭經的統一性,這也是構成穆斯林社群的基本法源。我們必須深入探討伊斯蘭教的核心信仰,並研究它與耶穌信仰和文化間的關聯。許多基督徒因對伊斯蘭教缺乏理解,而忽視聖經和伊斯蘭世界間的連結。因此,我想盡可能地對伊斯蘭教做出公平和準確的描述,希望能讓我的穆斯林朋友說:「是的,這就是我們的信仰!」

伊斯蘭教是一個天啟的宗教。它並沒有提到人類的起源,而是聲稱神( 阿拉) 啟示了一個叫穆罕默德的虔誠阿拉伯信徒,而可蘭經就是這些啟示的縮影。

 

先知穆罕默德

先知穆罕默德(願平安歸與他)是麥加(Meccan)的一名商人,也是虔誠的一神論者。他經常在沙漠中獨居,冥思默想。有一天,當他在洞穴冥想時,突然聽到一個聲音,命令他把所聽到的背誦出來。這是他成為「阿拉」(Allah)先知的關鍵時刻。「阿拉」是一個阿拉伯字,實際上是一個專有名詞。其字面上的意思,就是「神」。

在他忠實的妻子卡迪雅(Khadijah) 支持鼓勵下,這個新先知開始挑戰他庫萊希(Quraishi) 部落的族人。當時阿拉伯半島的部落為多神信仰,人們每年都會聚集到麥加的「卡巴天房」(Kaba)朝覲。卡巴天房是一個正立方體的神廟,裡面供奉了365 個不同的神祇和偶像。在接受天啟後,穆罕默德就開始挑戰那些偶像守護者,轉向敬拜創造天地萬物
的獨一真神。

起初,他所傳達的信息並不受歡迎,主要是因他對當時的巨大貧富差距,提出了強烈的質疑。慢慢地,他周圍開始聚集一群信徒,但卻受當地既有利益者的迫害。由於在麥加的逼迫不斷加劇,迫使這個羽翼未豐的信仰群體,不得不橫跨曠野,逃到另一個叫「麥迪那」(Medina)的綠洲。這個從麥加逃往麥迪那的「大遷徙」(Hijrah),是伊斯蘭教曆的開始,之後也在那裏建立了初始的伊斯蘭政權。

在麥迪那,伊斯蘭教成為一種富有凝聚力的信仰,並且蓬勃發展,最終統一了長期爭鬥的沙漠各部落,並奪回麥加。在先知領導下,伊斯蘭教以驚人的速度傳遍阿拉伯半島。最後在穆罕默德逝世後的300 年裡,建立了伊斯蘭帝國,從伊朗延伸到北非,從土耳其擴張到葉門。

支撐著這個龐大帝國的,是伊斯蘭教的信條。每個伊斯蘭信徒( 穆斯林,阿拉伯文為Muslim,意為順從者、和平者),都必須力行「五功」,才能得到基本的救贖。

五功包括:

一、「唸」(Shahadah):至少一次公開做信仰表白,唸清真言:「唯阿拉是真主,穆罕默德是其使者。」

二、「禮」(Salat):一日祈禱五次。

三、「齋」(Sawm)齋戒月時,從日出到日落需禁食。

四、「課」(Zakat):捐獻作為義務稅項。

五、「朝」(Hajj):有生之年至少到麥加朝聖一次。

 

「伊斯蘭」(Islam) 的字面意思是「順從」。是由不定詞 Salama 這個字根衍生而來的,與另一個同源字「和平」(Salaam),有密切的關係。從詞源學的角度,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:伊斯蘭教通過順服阿拉 (Allah),來向信徒應許和平。

除了「五功」外,穆斯林們也嚴守信念,以顯明對信仰的虔誠。其中最突出的信念,是「真主一元論」(Tawhid)。他們相信先知血統是始於亞當,而達於穆罕默德。穆罕默德是「封印的先知」,是神聖啟示的最終接受者。這啟示最早給了亞當,然後再給挪亞、亞伯拉罕、摩西、大衛,和耶穌。啟示,就是神向人類揭示祂自己。

天使主要存在於伊斯蘭教的屬靈世界中,包括那個被阿拉用來啟示穆罕默德的信使「加百列」(Gabriel)。伊斯蘭的「末世論」警告說,在審判的日子,非信徒將被扔進烈火熊熊的地獄,而虔誠的信徒則將進入天堂(Jana)。在可蘭經中,天堂被描繪成一個富麗堂皇和迷人的花園。

穆斯林們透過「伊斯蘭教法」,而連結在一起。伊斯蘭教法是一套以《可蘭經》與《聖訓》(Hadith,先知穆罕默德的名言集) 為準則的宗教法制。它對穆斯林的所有生活做出法律規範,從禮拜到戰爭,從家庭事務到商業交易。

很明顯地,伊斯蘭教從一開始,就不僅僅是一個信仰體系,而是一套完整的治理機制。信徒被呼召生活在阿拉的律法之下, 不管是世俗或屬靈領域,均需順服其中。換句話說,伊斯蘭教的基本信念,包含了人間與天堂的藍圖。「伊斯蘭」的意思是順服,也就是所有人都當順服真主阿拉,只有順服遵守可蘭經的教條,世界和平才有可能實現。

伊斯蘭教、猶太教和基督教之間,有部分相同的信念,即神創造了天地,並通過先知來向世人啟示。可蘭經認為在穆罕默德傳教以前,聖經中的眾先知,特別是摩西,和他最為相似。他們都領受神的律法, 認為自己的民族與眾不同, 有別於他族。他們都是宗教領袖、法學家、社會領袖、政治家,和軍事指揮官。兩人都帶領族人穿越曠野,進入應許之地,也都見證了自己民族的奇蹟般擴展。

里扎‧ 阿斯蘭 (Reza Aslan) 認為,穆罕默德看到神對猶太人和基督徒的啟示,再對照自己,以至於在某種程度上,他相信神也透過可蘭經來向猶太人和基督徒啟示。可蘭經是神聖經卷的延續,且三者都建構了一個神聖的信仰群體。

在穆罕默德看來,猶太人和基督徒都是「經書中的子民」,是屬靈上的表親,不同於阿拉伯原本的異教徒和多神論者。他們都崇拜同一個上主,閱讀相同的經文,有相同的道德價值觀。雖然他們都有各自的信眾(烏瑪,Ummah),但他們也形成了一個廣義的信仰群體。穆罕默德.巴米耶(Mohammed Bamyeh) 稱此為「一神論多元主義」Monotheistic Pluralism) 的非凡理想。因此,可蘭經應許:「凡信的人,無論是猶太人、撒比人、基督徒,凡信上主和末世,以及行善的人,都無所畏懼,無所遺憾。」(五:69,重點補充)

支持里扎‧ 阿斯蘭聲明的一個例子,是來自《布哈里聖訓》(Bukhari) 中的一段經文:

與以前的眾先知相比,我們的相似之處在於:有人建造了一棟美侖美奐的房子,卻漏了在牆角的一塊磚頭。人們圍繞著它品頭論足,對它的美麗感到驚訝,但是他們說:「要是把這塊磚頭放到它原來該放的地方,那該多好啊!」我就是那塊磚,也是先知中末後的一位。

布哈里聖訓 (Sahih Al Bukhari) 一:735


先知向人們啟示的律法,支配著生活的各個層面。而這一切的核心,是對上主的敬拜。耶穌帶著祂的信息,來到一個生活在摩西律法下的中東社會。祂講話的背景,是祂所熟悉的環境:一個具有深刻信仰的群體,由學識淵博的學者們領導著。他們為社會其他人解釋聖經,就一切的問題,從正確的祈禱方式,到個人衛生事務,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細枝末節,都提供建議。耶穌在祂的教導中,引用了律法和先知的話,並對在宗教律法下生活的挑戰, 非常熟悉。祂的聽眾, 有定居的村民,也有遊牧民族。他們來自各行各業,從農民到漁夫,從士兵到學者。婦女和兒童,也不例外地受到祂的關注,全都包括在祂的教導和旅行中。

簡而言之, 耶穌是對一個群體在說話, 而這個群體與今天生活在阿拉伯灣的人,並沒有太大的差異。

 

本文出處:《阿拉伯的耶穌》:<第二章> 宗教:概論,2020年12月,基督教福音協進會出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