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1877 年始,如今已進入第 137 屆的溫布頓網球錦標賽,今年八月再度吸引了全球目光。而台灣網民對「溫布頓」一詞的搜尋量,也在今年創下歷史新高!
依照 Google 過去 20 年的數據顯示,每年七月台灣都會有些人,查詢溫布頓的相關資訊。這個數據從 2004 年到 2017 年一路持平,可見 2017 年以前,台灣對溫布頓感興趣的總人口數,並沒有太大變化。然而 2018 年,搜尋溫布頓的人數卻突然翻倍。是什麼原因讓當時的台灣人,對溫布頓起了興趣?台灣女將謝淑薇的表現,可說是一大亮點!
逆襲
2018 年溫布頓錦標賽中,謝淑薇以 32 歲的年紀與全球排名第 48 的成績,擊敗了當時世界排名第 1 的大會第一種子,且年紀比她還小了 5 歲的西蒙娜‧哈勒普(Simona Halep)。她更在比賽進入體力與耐力考驗的第三局時,從 2 比 5 落後 3 局的情況下絕地反攻,最終以 7 比 5 的成績贏得比賽!外媒報導普遍以「謝淑薇震驚了哈勒普」為題,來形容這場在溫布頓堪稱經典,也「震驚」了所有人的逆轉賽。
2024 年,謝淑薇再次參加了溫布頓,雖然在女子雙打半決賽中未能獲勝,卻在男女混和雙打比賽中奪冠,並再次吸引了許多台灣人的目光焦點。因此上個月的 Google 搜尋中,查詢「溫布頓」一詞的台灣人,泰半也都會同時查詢「謝淑薇」一詞。
恆毅力
2017 年領袖高峰會講員之一,心理學家安琪拉.達克沃斯(李惠安,Angela Duckworth),在發表了她對「恆毅力」(Grit)的相關研究,並成了業界最常談論的話題之一。她認為,恆毅力就是「對長期目標的持續熱情與堅持不懈」。而恆毅力的配方是:
恆毅力= 天賦+努力+熱情+堅持
溫布頓網球賽作為網球比賽最高殿堂的年度四大賽事之一,必然雲集眾多充滿天賦的球星,但沒有任何人能單靠天賦躋身四大賽事,甚至贏得大滿貫。畢竟世界上有太多在不同領域充滿天賦的人,然而正所謂「天才是 1% 的天分,加上 99% 的努力」。努力加上天賦,就能造就「技術」。然而單單有精進的技術依然不夠!
我曾認識一位學霸,照著父母的意願,一路過關斬將,在美國拿到了醫學界最高榮譽的博士學位。然而他畢業的那天,就誓言一生再也不碰醫學。問他為什麼,他只回答:「那是我為了父母的期待而做的,卻不是我真正想要的!」
天才加上努力,能得到最高技術的肯定。但若失去了對長期目標的持續熱情與堅持不懈,再令人艷羨的技術,也只是曇花一現。
固執
那麼,究竟是謝淑薇或其他球星的什麼,讓台灣人如此關注溫布頓呢?我們不難發現,體育賽事的許多經典畫面,都不只是運動員的「美技」而已,而更多的是在每個「華麗技巧」背後,所蘊藏的「堅持不懈」。以網球比賽為例,許多經典畫面的主旋律,都是那些為了接球而左支右絀,甚至飛身救球撲倒在地,卻又立刻爬起,狼狽接住下一球,至終都沒放棄,而贏下那局的畫面。
這些敘事背後所傳遞的訊息,總能鼓舞我們,不要放棄、再接再厲,跌倒了爬起來就好。然而,熱情與堅持,往往需要我們願意「擇善固執」。而擇善之所以需要「固執」,通常是因為「擇善」的過程本身,往往意味要做出一些「雖千萬人吾往矣」的逆流選擇。
擇善逆流
以職業網球比賽為例,全球排名前十的女子職業網球球員平均年齡約在 25.9 歲(男性為28.6 歲)。因此超過 30 歲的女球員,在職業網壇總難免被視為隨時可能退役的「老將」。而這位曾與政府體育相關部門鬧過不愉快,影響了參賽資格,又在2021 年因傷而淡出比賽整整 18 個月,今年已 38 歲的謝淑薇,竟在傷後以「老將」之姿,繼續參加大小賽事,甚至再次拿下溫布頓獎牌。於是2024 年暑假,台灣人在 Google 上搜尋「溫布頓」的數量,又比 2018 年再沸騰了一倍有餘!
誰不會被堅持與熱情所感動呢?但在這個資訊大爆炸的年代,要找到這類擇善逆流的「打雞血」故事,一點都不難。難的是,我們自己也願意為了「擇善」,而固執的「逆流」,以至於成為別人的激勵,甚至贏得他們的關注、尊敬與效法嗎?
不同的選擇
那天,門徒舉刀反抗不正義抓捕耶穌的人的反應,其實與一般世人無異,但耶穌要他們收刀入鞘,還說如果自己要的話,大可差派十二營多的天使來保護自己。但耶穌卻做了與世人不同的選擇!
當保羅明知此去必死無疑,卻依然決意前往耶路撒冷,只為了完成自己從耶穌所領受的職事時,所有人都力勸他不要冒險,但他卻為了「證明神恩惠的福音」,而做了與其他人不同的選擇。
當整個羅馬帝國都在追求「個人榮譽」、「社會地位」與「勇敢殺敵」的價值時,竟有另一小群人效法著那位叫耶穌的「瘋子」,一起在主流文化中,活出了擇善逆流。他們追求的榮耀,是「讓神得榮耀」!甚至不惜變賣足以表徵自己社會地位的田產家業,又因為自己堅持為基督作見證,而走上了以殺人為樂的競技場,成了被殺的殉道者。他們之中絕大多數人的名字,至今根本無人紀念。他們所追求的也不是名留青史!因為他們只在乎自己的名字,能不能登入永恆的生命冊。而他們唯一被世人記得的共同名字是:耶穌基督的門徒。
世俗化?
如今,我們依然與這些蒙召活出「不一樣」的人,共同被稱為「教會」。我們共享的「天賦」,來自創造萬有者的呼召、耶穌的救恩與聖靈的能力;然而承襲這天賦的我們努力嗎?還是只是順其自然!熱情嗎?還是只是維持現狀!堅持嗎?還是只是得過且過!
許多學者指出,所有「容易」跨文化宣教的地方,都已經有教會去了,但所有「不容易」的地方,至今依然沒有教會願意去。原因簡單得出奇!教會不願意做「不容易看到結果與成長的投資」;宣教士也會擔心每次有機會回來述職時,無法對支持他們的「鄉親父老」,講出足以激勵人心的生命轉化故事,好繼續贏得更多支持。難道,教會也開始跟世人一樣,被成本效益管控了嗎?
翻倍的秘訣
教會之所以能延續 2000 年至今,是因為有許多無名無份的人用自己的一生,效法了耶穌、保羅,甚至眾多殉道者的「恆毅力」,活出了擇善逆流。從世人的角度看,他們的確可能活得有點左支右絀、飛身撲球,再狼狽爬起。但福音傳開了!不是因為他們有多整全而系統化的福音論述力,而只是因為他們做出了與眾不同的逆流選擇,吸引了眾人的好奇,就像今年溫布頓被台灣人熱情關注了一樣。而在解釋自己為何因基督而如此與眾不同的「固執」時,福音就傳開了!
我們也可以讓世人關注福音的數量翻倍再翻倍。只要我們都願意在福音中,活出我們本就該活出來的「恆毅力」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