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/ 航向月刊
航向月刊
該是行動的時候了(下)
期數:2011/07
作者:蘇慕理牧師
虧欠?
台灣有些重要基督徒領袖已經看到:會眾對社會服務的漠視,其實是一種虧欠。舉例來說,前台南神學院院長黃彰輝牧師曾主張:敦促教會重新思考西方宣教的傳統根基。關於社會宣教,基督徒把社會工作看成只是大機構專家的特權。但他說,「我們必須幫助每一個地方教會的弟兄姐妹抓住服事的異象,而且這個異象要與他們當地的社區有關,並在有限的資源下實行出來。」
過去15年,夏忠堅牧師持續對基督徒提出這項呼籲。他曾經提出,雖然大多數台灣基督徒對於聖經以弗所書二章8-9節都非常熟悉,保羅在這段重要的教導告訴我們,得救是「本乎恩,因著信」,並不是出於我們自己。但台灣基督徒卻常忽略了「工作」的重要性。緊接著第10節,保羅明白指出:「我們得救雖然不是因著行為;然而,我們卻是『在基督耶穌裡造成的,為要叫我們行善。』」
但是,回應社區的需要—行善,對於基督徒來說,真的重要嗎?以前,美國進行社會福音論戰時,關於這個答案,福音派會說:「當然!」他們的主張是:社會服務是傳福音的結果,因為它提供了人心被上帝轉化的真實見證。
現今,如果有人作見證說他/她的情感經驗或神秘的屬靈經歷,我們常會說這人遇見神了。這樣的想法並沒有錯,遇見神的確會帶來這樣的感受。但福音派卻說,一個人當他/她真正遇見神時,所表現出來的是「一個被轉化後的性格」,而這可以從人更多參與社會關懷得到證明。
社會服務能見證福音的力量。對我來說,這似乎更合乎聖經。使徒路加注意到,當撒該在耶利哥城古老高牆外遇見耶穌後,那座曾隔斷這個富有罪人和他人的心牆,就被拆毀了,然後還把自己所有的一半分給了窮人。
但是,基督徒真需要投入社會工作嗎?台灣早期建立許多學校和醫院的長老教會宣教士,應該會說:「是的」!他們相信社會服務可以為傳福音搭起一座橋樑。他們說得沒錯。我太太是屏東基督教醫院的外科醫生,她在手術前都會跟病患禱告。而很多病人都會說,他們覺得很平安。他們遇見了耶穌!
姑且不論社會服務是傳福音的結果,或是傳福音的橋樑,伊甸基金會選擇結合社會和靈性關懷,進行所謂「雙福」的服務。他們相信基督徒的服事必須整合服務和傳福音,就是「福利」和「福音」雙管齊下。他們認為當福利和福音兩者結合時,就會帶給人身心靈的祝福和健康,不論是現在或未來。
因此,針對基督徒是否真需要投入社會工作這個課題,伊甸的回應是:「是的。」在他們的理念中,社會服務和傳福音是伙伴關係。他們也期待教會能認同這個想法。
伊甸的宣教宗旨載明了推動「雙福」是他們的使命之一,是要推動雙福而非僅執行雙福。這是因為他們發現過去教會僅針對社會需要的不足進行彌補,而非實際投入社會需要,這會衍生出問題。(我曾經聽過一些基督徒認為伊甸應該提供更多屬靈的事工。劉俠曾經跟我說過,這些批評是事實,但她為此感到難過,因為伊甸的社會服務是心靈關顧的預工。她很期待教會在這兩者之間能有所平衡。然而我們今天所討論的是教會所面臨的問題,而非慈善機構。)
台灣的基督徒明白他們肩負的社會責任嗎?如果答案是否定的,那我們又該如何幫助他們明白?林忠雄牧師表示:「讓基督徒體認到社會關懷是我們責無旁貸的使命,但確實有些事是每個信徒都該做的,就像每個信徒都該關心別人。」
修正
也許我們可以從教導會眾今天所提及的一些基本真理開始,即:服務是傳福音的結果,是傳福音的橋樑,也是傳福音的夥伴!也許這些知識性的傳遞不容易帶出行動,就如教育家常說,當學生聽完他們立即遺忘,但「看見」會比較容易記得,當學生們能實際去做時,就更能明白。研究宣教的神學家提到同樣的例子,成功的宣教與神學通常始於行動!神學家們常用經歷現實的驗證(praxis)解釋行動被採納、得到回饋,不斷修正的一個循環過程。
在教會中這即是指基督徒開始去做他們覺得上帝要他們做的事,而在做的過程中,要不斷與其他弟兄姊妹一起禱告、讀經、反省,一邊做一邊修正。這重複循環的過程產生好的服事和神學,也就是說當信徒們能實際去做時,他們就會明白服務與傳福音的關係。
因此,如果我們認為台灣的基督徒缺乏對社會責任的認知;那麼,最重要的便是立即帶領他們開始行動,並且隨時確認他們與神的關係、讀經、禱告生活,以及他們的思想。例如:要他們看看耶穌如何教導祂的第一批門徒去服事眾人。也許他們會發現美國宣教士(以他們的世界觀及論點來說),較少強調這一部份。但台灣的基督徒的確看見美國宣教士對屬靈及物質需要上的幫助。
路加福音告訴我們,耶穌在宣教初期即教導門徒,對他們說:「你們要得人如得魚。」他們就立刻撇下一切跟從耶穌。當他們經過一個城時,有一個長大痲瘋的看見耶穌,就跪下來祈求祂:「主若肯,必能叫我潔淨了。」耶穌從沒停止助人,他無視應該跟這樣的人保持距離的規定,反而伸出手觸摸他說:「我肯,你潔淨了吧!」接著還差那個人到祭司那兒,好確認他的病已得醫治,並被記錄下來,這樣那人就可以回家和家人團聚了。那個有需要的人來到耶穌面前,領受各樣的祝福。而耶穌的門徒也藉此學習如何得著人的靈魂(路加福音五:11-14 )。
結論
關顧靈性與物質的宣教事工彼此相關;甚至,針對物質需求的宣教事工帶來強而有力的影響力。我要分享一個見證,做為這篇報告的結論,這是一個讓我深刻感受社區宣教力量的見證。
當我們在海外一個國家宣教時,我的妻子發現她得了骨癌,而且必須動一個很大的手術。我太太是台灣人,當地教會大部分會友都是窮學生,這些會友很擔心我的太太手術後會因我的「廚藝」而無法好好休養。因此,他們連續兩個月幫我們送晚餐,直到我太太康復可以自行下廚。
八年了,我仍然為他們對我們的付出而激動不已。感謝主,每當我想到我們曾享受過的愛,我太太的健康日漸好轉,甚至充滿活力地繼續服事,這一切大部分都歸功於這些弟兄姊妹的代禱與他們的「愛心晚餐」!當我們跟從耶穌、服事別人時,我們也是在學習。如此服事就會進步,而支持這些事工的好的神學也會慢慢浮現。如此善的循環下去,人們就會被祝福。願上帝祝福你們的服事!(全文完)
作者蘇慕理(Maurie Sween)牧師是英國愛丁堡大學哲學博士/主修宣教學、美國耶魯大學神學碩士、美國富勒神學院道學碩士、英國愛丁堡大學特別講師、愛丁堡華人福音教會主任牧師、挪威協力公會派台宣教師。本文為他在「教會社區服事與宣教研討會」的演講內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