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/ 航向月刊
航向月刊
我的情緒資產
期數:2013/08
作者:王美媛主任
建立「美善家庭」5-4
 
建立美善家庭關係的第一步是「邀請」;第二步是「了解大腦的情緒系統」;本次將討論第三步:「我的情緒資產」。
 
生命情緒經驗的累積
所謂「情緒資產」,是指我們過去所遭受的對待方式,包括父母、手足、老師等重要他人所給我們的感受。這些感受包含喜、怒、哀、樂、挫折等情緒,可能經由語言、表情,或行為呈現。
 
情緒資產可說是生命情緒經驗的累積。每個人都從過去的生活中學習、接受情緒感受,且累積在生命經驗中。這經驗會影響我們現在的人際關係,也會大大影響「建立邀請」的連結能力。
 
想像一下,某一天你進辦公室時,你的同仁告訴你,老闆一早來找你,要你10點到他的辦公室商討要事。你的第一個反應是什麼?興奮?猜疑?擔心?不安?你的反應可能涉及多個層面,包括你的工作表現、老闆的風格、目前的業務狀況,但也可能是情緒資產對你的反應產生了影響。
 
過去的經驗會說話
了解自己的情緒資產,對有助於人際關係的建立,但這並不容易做到。雖然,腦科學家已證明人腦有處理情緒、儲存情緒和維持情緒連結的能力,但要讓未來的人際關係更有意義,了解過去準沒錯!例如一位年幼時遭父親強暴的女性,會有非常敏感的「哨兵系統」,以致在人際關係上有強烈的不信任反應。而一個天生哨兵系統敏感的人,只要在安全的家庭關係中成長,就會漸漸放鬆。
 
雖然情緒指令系統會被先天基因決定,但也可從後天環境中重新建立。第一次建立的情緒經驗,容易產生指標性的銘記作用,使隨後的經驗以第一次的經驗進行指標對照。若第一次經驗是負向的,則未來要修正為正向經驗,就要花費較大的力量。
 
了解昨日的感受如何影響今日的生活,有助於增進與他人建立正向連結關係的能力。若能覺察到「情緒資產」是人際關係的「濾鏡」時,就能找出建立邀請的好方法。
 
家家有本情緒哲學
人的情緒資產大都來自於家庭的情緒哲學。什麼是「家庭情緒哲學」?例如,家庭成員的情緒不可以表現出來、生氣的行為會遭到處罰、可以表現出「臭臭臉」等。原生家庭的父母帶出的情緒表達與感受的方法,會形成一個人的家庭情緒哲學。
 
John Gottman以其研究結果,歸納出四種情緒哲學:
 
1.教導型:樂於接受家人喜、怒、哀、樂各種情緒表達,成員會彼此幫忙解決問題、處理困難的情緒。這樣的成員習慣於接納、支持與傾聽,不易理解其他三類型的表達方式。
 
2.放任型:會接受家人的情緒表達,但不會幫忙處理問題。什麼都不做,只等著情緒過去。這樣的成員只被接納,但沒有被教導,因此,也不知道如何幫助自己解決情緒問題。
 
3.不予理會型傾向隱藏情感,尤其是負面問題,家人間不會幫忙解決情緒問題。這樣的成員常處於情緒不被接納的狀態,同時失去學習處理情緒的機會,習以為常地認為「情緒是不需理會」。這對孩子的影響是:家人對我的感受是不被理會的,我是不被接納的。
 
4.不以為然型:傾向隱藏情感,容易有敵意、批評等負面情緒的行為。這樣的成員以不表達情緒為目標,易造成人際關係連結的困境。
 
以上是由100多個家庭,進行為期10年的研究。其結論是:「教導型的夫妻不易離婚,家庭子女的專注力佳、學習成就較高、少有問題行為、血液中與壓力相關的內分泌較低,身體的免疫力強,少有感冒等的健康問題。」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
從結論來看,無論是哪一種類型,了解自己行為所代表的信念與感受,是促進正向改變、改善邀請過程的重要步驟。
 
永遠的心之痛
學習接納自己、他人,也探索過去的情緒經驗後,接下來就要面對存在已久的「永遠的痛」。這些常是與失落、背叛、惡待或創傷相關的事件,如:摯愛的人死亡、目睹暴力、強暴等性侵害、課業不及格、遭開除、外遇、關係結束、自殺、遺棄、虐待等事件相連結。
 
這些痛苦的情緒經驗,降低了信任自己與別人的能力。因此在建立新關係時,過去的情緒資產便起了銘記作用,不知不覺又顯露出心中永遠的痛,行為上會一再出現負面循環。
 
這時最好尋求專業諮商人員或牧養關懷人員協助。若了解自己心中的痛,也願意尋求信任者的幫助,就會有改變的起點。若朋友或摯愛的人向你分享其刻骨銘心的事件時,你又願意敞開心胸傾聽,則如此的尊重對話,將是建立情緒連結的基礎。
 
筆者接觸過許多助人的專業理論,又在實務經驗中處理婚姻、親子問題。深深感受到:「耶穌就是答案,教會是現代人的希望。」教會在進行宣教的內造與外展時,若能同步運用福音大能(耶穌的救贖)與諸般智慧(輔導與關懷技巧),相信就能在個體、家庭、社群中,建立起「在地如在天」的美好人際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