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/ 航向月刊
航向月刊
我是男人?!女人?!談性別認同(一)
期數:2014/04
作者:王美媛/家庭社區發展中心主任

 去年,台灣教會界最大的議題,莫過於多元家庭與同性戀。而這兩個議題的焦點都在於「性別」。因此,本文將從家庭教育的角度,來談性別認同,並引述Melvin W. Wong, PHD. 的論述觀點。

 
新生兒聽到的第一句話
 
這個世代對性別的定義與傳統愈來愈不同,所以我們的職業、穿著、想法…,也都漸趨中性。如傳統認為司機是男性的工作,而護理人員是女性的工作。但隨著教育、科技的發展,讓性別的議題變得更多元,在後現代的思維中也更顯得突出。
 
在醫學不發達的年代,接生婆在生產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。科技不發達時,人無法預知母胎中胎兒的性別是男是女。有趣的是,現代科技發達了,但衛生署卻嚴嚴明告婦產科醫師團隊不得預告胎兒的性別。
 
在生產過程中,除了守候的家人期待母子均安外,最想知道的不外是男是女。也就是說,胎兒在離開母體後,聽到的第一句話就是接生婆說的:「是男孩 !」或「是女孩!」
 
接生婆的語氣是興奮高亢,還是平平淡淡,都跟文化或家人期待有關。所以,孩子一生下來,是被歡迎,或被忽視,甚至被拒絕,是在扣除生理因素外,還加上了社會文化的意涵。人的性別在出生時就已包含了生理、心理、社會、文化的因素;所以,性別認同是多方角度的議題。
 
成長過程中的分與合
 
從受精卵到胎兒發育成熟,這是一個細胞分化的過程。胎兒出生離開母體,則是個體分離的過程。個體的成長過程,是一個不斷與母親分離的過程。心理學借用了發育生物學的名詞,稱個體的成長過程為「分化過程」。個體的成長是朝獨立邁進的,雖然胎兒在生理上已獨立成長為嬰兒,但孩子還不能獨立生活,需要依賴照顧者,於是又產生了另一個依附關係的互動過程,這就是生命的核心議題:不斷分化、不斷依附,到成長獨立。
 
照顧者對嬰兒學習獨立的過程,有關鍵性的影響。若孩子能順利脫離照顧者,學習獨立,就能獲得早期的自主感。孩子與父母(主要照顧者)的關係是息息相關的,關係愈健康,幼兒愈能有效地取得安全感,發展獨立的能力。這樣孩子長大後,心理會較健康,問題也會較少。

性別認同主要受父母影響
 
在孩子成長過程中,父母(主要照顧者)對其形成男性、女性的影響,特別明顯。一個人無論是在兒童期、青少年期,或結婚後在男性丈夫/ 父親、女性妻子/ 母親等性別認同上,都受到幼年時父母養育方式的影響。無法勝任妻子角色的母親,會緊抓住母親的角色。而一個不健康的男性,則無法成功地扮演丈夫與父親的角色。當子女得不到安全的認同,就容易有同性戀或雙性戀的傾向。

缺乏安全感的大男人
讓我們從性別認同來看「大男人」。大男人是有過度男子氣概(hyper-masculinity)的男性表現。由於,成長過程中缺乏自信,為了鞏固安全感,於是用強烈行為來確認自己的陽剛能力。因此當老婆有不同意見時,就用音量、肢體、經濟能量來讓老婆屈服,也以自己的性器官尺寸與功能,來展現自己的陽剛能力。
 
大男人由於缺乏安全感,會專注於好面子、權力與掌控,以呈現自己的男性氣概。大男人不懂得真愛是捨己、付出、忍耐。因為,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,父母並沒有好的示範。大男人容易把婚姻視為最後贏得戰利品。大男人害怕別人認為他們是軟弱的,因此無法表露脆弱的情緒。只會用自己的標準,在性與肉體上與妻子建立親密關係,但無法滿足、建立情感的需求。既然在情感的親密關係上不能滿足,但還是要維持自己的男子氣概,於是就會演變成動手動腳、各自發展、貌合神離…。
 
大男人丈夫成為父親時,由於成長期間被剝奪了性別自信與安全感,因此無法忍受、接近妻子與孩子的感情訴求(有些男人並非外人看起來的「大男人」,但也有如此傾向,原因也相同)。與家人在情感上愈疏離,甚至從工作、色情、酒精中尋求安慰。他們的孩子則因為父母的示範、模仿與影響,而重覆父親的模式,也得不到性別
自信與安全。
 
有大男人,那麼有小男人嗎?當然有,只是通常用「娘娘腔」稱之。大男人是因沒有性別安全感,而過度補償表現。但拒絕成為大男人的男人,則因男性氣質發展不足,而隱藏真正的男性自我。
 
性別認同的銘印作用
 
生物都有「銘印作用」,如:出生的小鴨第一眼看到母雞,就認同母雞是媽媽。每個人都會經歷性別認同的銘印階段。孩子在發展階段產生出認同的問題,不一定是誰的錯,但孩子確實出現了自己與父母角色無法健康依附、正常分化的狀況。
 
更具體地說,男孩為了獲得性別安全感,就繼續依附母親。母親為了某些原因,就繼續依附兒子。這通常出現在早年喪父、寡母扶養長大的獨生子家庭。因為銘印作用,兒子很熟悉女性的行為與特質,但缺乏男性行為與特質的學習模仿對象,其間母子的關係是粘密的。
 
這樣的男孩長大後,會比較傾向喜歡溫柔平和的個性,因為這是他安全感的來源。對權威、強勢的男性, 容易緊張、害怕。在職場上, 則容易有潛在的焦慮, 常與人衝突。在兩性交往中, 容易被與不同特質的女性吸引。但在婚姻生活中, 卻因為安全感的不足, 而產生莫名的緊張。這些性別上的認同, 都受父母早期教養方式的影響。
 
關係是性別認同的關鍵
 
男性性別認同的關鍵在於與父親的關係。人能生存,需要保護機制。生理如此,心理也如此。心理的保護,叫做「防衛機制」。其功能在於保護生、心理在不安全情境(如緊張、衝突)發生時的因應。當不安全的情境出現時,兒子為了彌補不足的男性性別自信,自然會靠近、依附母親,以尋求保護。但過度的依附,則會妨礙兒子長成男人。相反地,若兒子能從父親獲得安全感的滿足,就不必依附母親,也就能自在的成為男人了。
 
父親對男孩的性別認同有關鍵性的影響。這個影響會接續到男孩成長為男人後的兩性交往、職場適應、婚姻生活、親子教育,是一個代代相傳的影響。
 
瑪拉基書四:6 說:「使父親的心轉向兒女,兒女的心轉向父親。」當然也包括父親男性認同的影響力要歸向兒女。上帝用祂的形象與樣式造人,且造男造女。願每個作父親的,也能用上帝造男女的形象與樣式,來養育兒女,且代代相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