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歐洲基督教沒落的原委
賈禮榮牧師經過多年的研究,指出歐洲今日基督教沒落的原因(《基督教宣教史略》p.191)乃是:
「文藝復興所帶來的俗世主義與人文主義沖昏人類的思想。德國超人的民族主義與高級批評神學的興趣,貶低聖經的真實與權威。兩次的世界大戰都是西方所謂基督教國家之爭戰,德國的教會無法阻止納粹主義之暴行,使教會在歐洲失去基督的見證。蘇共的興起與東歐國家的淪共,以致這些國家的活動大受限制。
西歐更正教的若干領袖,提倡新神學與新道德,拆除古代教會聖潔敬虔的標誌,使正式教會的信徒在屬靈上真空。羅馬天主教自第二次梵蒂岡會議以來,有不少的更改,失去明確的方向,叫忠實的信徒混亂不堪。因此東方的佛教和印度教神秘的儀式大受歡迎。巴基斯坦和北非的回教徒大量向歐洲移民,找職業,得高薪,過好生活。結果回教清真寺在各大城市中相繼興建起來。」
這樣的分析實在可以說是完全指出今日歐洲教會沒落、影響力降低、其他宗教興起的根本原因。同時,面對宣教運動這些年間在各國民風大開、資訊快速交流、宗教批判風氣近因的帶動下,更是一落千丈。影響所及,在歐洲的華人教會,未先蒙其利,反受其害。可以舉以下幾方面來說明今日歐洲華人教會所面臨的困境。
A. 歐洲教會對社會運動的無力感
由於自由神學成為歐洲各神學系統的主流,不但否定聖經的權威,也一併棄守對所處社會的影響力。當後現代主義對個人選擇的過度標榜,進而尊重每個人生活中的需要,逐漸將墮胎、性自主、同性婚姻、安樂死等社會現象合理化、合法化。許多歐洲的基督教國家不但率先承認這些社會歪風,連扮演社會良知、公理、正義角度的基督教會也向這些社會運動妥協,失去了向世人作見證的神聖使命。
B. 歐洲教會本身的負面形象
歐洲當地教會的沉淪,不但使得新一代的年輕人更加為所欲為,連帶也使得更多衛道人士看不起教會的昏庸、迂腐。其間還陸續發生教牧、神職人員的性醜聞,更加打擊教會的形象。如此的負面形象,也使得許多來到歐洲的華人,不願參加教會的活動,轉而傾向於較保守的其他宗教活動。
C. 歐洲教會成為華人歸主的攔阻
近年來,在歐洲的自由風氣帶動下,來到歐洲的留學生、知識份子也有樣學樣,甚至有過之而無所不及。君不見,離婚、同居、婚外情、同性戀、轟趴等問題一再出現在華人的年輕一代,而教會信徒束手無策。許多歐洲華人教會參與留學生的聚會,最常被邀請分享的話題就是感情問題。牧長多不知該如何面對或處理這些問題。若教會堅持聖經立場,這些新信徒或慕道友就離開教會,到那些不問是非對錯的當地教會「坐」禮拜;若教會立場軟弱,則真信徒流失或一同沉淪。歐洲教會的「社會福音」(不是真福音,乃是服膺社會的議題)極大程度成為華人歸主的攔阻。
D. 歐洲教會文化與華人教會之間的張力
首先,因為歐洲各國對所有宗教的活動管理甚嚴,一般不允許教會活動在住宅區(家庭聚會不包括在內),所以一些剛成立的團契或查經班,如果需要有正式的聚會及組織,基本上必須租借當地的教會建築物。可是申請時,必須提出信仰告白及推薦的單位,以防止異端的滲透。接著必須遵守教會使用規則。可是歐洲的民族性(清潔、整齊、安靜、有秩序及守時);教堂歷史悠久(設備老舊脆弱,無法更換),成為租借的致命傷。華人活動的食物異味(我們認為是美味);過程中的吵鬧(我們稱為熱鬧)、髒亂(我們視而不見)、遲到晚走(我們的習慣)等造成緊張,以致必須更換或自購場地,影響初期發展。
E. 宗教對立所帶來的阻力
歐洲多國在歷史上有很深的宗教對立、視同水火的糾纏情結,所以在舉凡天主教(法、意、西、葡)、東正教(希臘及大部分的東歐諸國)或回教國家(土耳其及少部分的東歐諸國),要申請基督教聚會,都有很大的限制。
二、華人教會近年來的困境
筆者從1991年以來,在歐洲各地奔波,參與歐洲華人教會不同的聚會。可是時常親眼目睹一些教會發生各種問題,小至信徒個人的困境,大到傳道人與教會的分裂,令人心痛。將個人的觀察,歸納出幾點歐洲華人教會所存在的問題:
A. 教會的分裂問題
曾經有海外牧者,目睹歐洲各地華人教會的分裂,有感而發指出,歐洲的華人基督教會是在分裂中增長。究其原因,原本當一個城市建立一間華人教會,因信徒來自多個不同的教派與背景,不久就出現內部因教義、路線、語言、文化、出身、金錢等爭執,而造成信徒出走,另立教會。如此,對當地的僑界與信徒多有非常負面的形象,而攔阻了福音的果效。近年來,華人教會在歐洲各城市多有創立與增長,但經過一段時間後,就出現上述狀況,進而造成出走、分裂。
B. 教會與當地僑界隔離
因為歐洲當地的教會將福音世俗化、社會化,使得華人教會矯枉過正,既忽略當地華人社區的問題,也將自己隔絕在教會的四面牆內。這樣的心態,多半是因為過去曾經與當地僑界發生問題後,就遠離華人的活動;或是因為一些僑界人士有其他宗教背景,而保持距離,只在信徒間強調彼此相交,而忽略外面的世界。筆者就曾親眼見到華人教會拒絕與當地華人團體接觸,而錯失許多傳福音的機會,殊為可惜。
C. 教會的資源匱乏
‧多數的歐洲華人教會沒有自己的堂會;
‧教會長時間沒有傳道人,造成由少數信徒或家族操控、把持,無法正常運作;
‧信徒多是從事餐飲、勞動業,奉獻的經費不足以自養、自傳;
‧會友流動量大,因著工作、孩童教育、簽證等現實問題,常遊走於各城市、國家間,造成人力的失衡;
‧教會多數是超宗派,彼此之間聯繫很少,彼此無法互相支援,缺乏外來的幫助。
以上種種匱乏,都極度限制歐洲華人教會的突破與發展。
D. 無法制定長遠的教會發展藍圖
上個世紀90年代以後,中國人大量湧入,教會生態急速改變,往往帶來許多老/新僑、國/粵語等文化上的衝擊,使得教會的走向發生困擾。許多教會的領袖多是來自香港、台灣或東南亞,面對如此巨變,因缺乏合宜的參考模式與外來的資訊協助,使得教會無法制定長遠發展的藍圖。例如,面對中國人的特性,當成立普通話團契和主日崇拜時,大多沒想到信徒日後可能要求分堂的呼聲,而及早訂定教會發展的藍圖。一但面對衝擊,多以分裂告終,並且一朝被蛇咬,十年怕井繩,原來的教會就害怕面對這樣的族群,更因此不再關注類似的事工。
以上各種教會內部的問題,都帶來教會增長的阻力。
三、華人教會正面的發展
雖然歐洲的華人教會有多方的難處,但仍有一些值得肯定的發展:
A. 教會開始注重傳福音
因為大量華人出現該城市,教會有心的牧者與信徒,開始向當地的餐館從業人員、留學生、難民等伸出友誼的手,引領他們走進教會。
B. 教會也開始注重門徒訓練
感到門徒配搭的需要,自己內部舉辦或參加聯合的門徒訓練營,培養參與服事的同工。
C. 教會強調敬拜讚美與禱告的操練
受到海外其他地區教會增長的強調,效法敬拜讚美與禱告模式,帶出有動力的操練。
D. 教會開始注重宣教
組織短宣隊以行動關心中國或其他地區的宣教,並以金錢、代禱記念宣教的需要。(未完待續)
(資料摘錄自陶恩光牧師教牧學博士論文,陶牧師曾由救世傳播協會差派自歐洲宣教二十一年,目前擔任台北迦南會大專團契主任牧師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