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/ 航向月刊
航向月刊
從迪士尼 看師母 【小美人魚篇】
期數:2017/08
作者:尹隱
迪士尼的「小美人魚系列」,是迪士尼所有動畫中,最深入探討「親子」關係的一個系列。三集的故事,環繞著小美人魚「愛麗兒」成長的經歷,劇情深深隱含了「愛與保護」的探討。
 
在第一集裡,愛麗兒有著愛她的國王爸爸「川頓」。為了保護海洋世界,川頓不准海洋國度的子民與人類世界接觸。但愈是限制,愛麗兒就愈嚮往那未知的陸上國度。她偷偷搜集著所有人類遺留在海裡的物品;每個人類的小物,在愛麗兒眼中都成了稀世珍寶。她對陸上世界充滿好奇,渴望自己的魚尾能變成雙腿。她所唱的《Part of Your World》(成為你世界的一部份),所描寫的就是她如何嚮往進入人類世界,生活其間。歌詞裡說,即便她身為人魚公主,知道自己已經擁有一切,但她還是想要更多(I want more…)。
 
親子角色的對換
 
諷刺的是,到了小美人魚動畫的第二集,愛麗兒已經住進了陸上的皇宮,也成了母親。她的女兒美樂蒂並不知道自己擁有人魚血統,總是住在陸上的她對海洋充滿了憧憬,非常希望自己的雙腿能變成魚尾,遨遊海中世界。愛麗兒為了保護女兒不被海洋女巫所害,便築了長牆,隔絕了海洋與陸地,不讓任何人接近海洋。直到美樂蒂的雙腿,在女巫的幫助下變成魚尾,欣喜若狂地唱著《For aMoment》(這一瞬間)。這是一首描寫她成為人魚後,在海中悠遊自在的歌。有趣的是,在「這一瞬間」的歌曲裡,迪士尼精心穿插了母親的歌聲,愛麗兒唱出了對女兒的擔心與想保護她的心情。
 
不管是愛麗兒自己,或她的女兒美樂蒂,兩人都曾違背父母的規定,突破界線,去到父母不准她們去的領域。進入了那長久以來,被父母定義為「危險」的世界。當然,向來以喜劇收場的迪士尼動畫,並沒有讓人魚公主得到安徒生童話裡,人魚公主最後變成泡泡的結局;迪士尼版本的人魚公主,最終總是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。但這對迪士尼人魚公主母女檔,在危險時刻總能化險為夷的關鍵,卻都是父母犧牲自己的出手相救。結局雖然皆大歡喜,父母健在,但父母在過度保護之後,以無私的愛付出極大代價犧牲自己的行動,在動畫裡也展露無遺。
 
限制與保護
 
因為預知危險,而強烈保護孩子;因為過度保護,而適得其反地造成孩子更加叛逆;因為叛逆而衝破藩籬界線掉入危險;因為掉入危險,父母終須出手相救。這不只是反覆發生在小美人魚系列故事中的故事結構,似乎也是現實生活中,最常上演在親子間的劇碼公式。作為一個師母,我們看了很多;許多會友的慘痛經驗,我們引以為誡;許多聖經教導,我們不敢輕忽。我們預知許多孩子可能碰到的危險,也盡力保護神所給我們的產業。但除了用「規定」與「不准」構築保護的高牆壁壘外,我們是否還有其他的選擇?
 
我們都知道,直接限制孩子,是最容易的;直接下達命令,要孩子遵守,也相當省事。但並非每個孩子都天性乖順, 說一是一。反之, 多數的孩子都像小美人魚般, 充滿好奇心與冒險慾。他們不止探索著自己的世界,也亟欲知道世界的盡頭在哪裡?他們被限制保護,卻對所限制的事情充滿好奇。那麼,在面對保護孩子這個嚴肅的議題上, 川頓國王和愛麗兒公主運用「限制」與「規定」來達成目的,真的是唯一或最好的選擇嗎?
 
最近看到一個親子節目,正好在探討如何讓孩子不碰(或少碰)3C產品的問題。事實是,愈跟孩子說「不准」、愈是「沒收」、愈是「交換條件」,孩子對3C的渴望就會愈大,愈無法一刻半刻沒有3C。節目裡,一位專家提出了一個我非常認同的觀點:「若要孩子不這麼被3C吸引,父母就需要付出更多的代價,花時間陪伴與安排吸引孩子的非3C活動。例如常帶孩子出去玩,體驗各種戶外活動。讓孩子發現,除了玩3C產品之外,還有很多有趣的事;甚至有一天發現,其實沒有3C好像也沒什麼損失。」
 
節目中, 針對家中有愛玩3C產品孩子的父母,專家也建議他們最好「一起參與」在孩子的世界中。所以問題的答案不是丟掉3C、完全不准碰,而是父母要進入並參與孩子的3C世界,並帶領、啟發孩子到3C以外的世界。
 
這樣的建議顯然比要父母築一座「限制高牆」還要更不容易一點。父母要額外付出時間與體力,甚至金錢的代價,這都很可觀;父母需要操練的耐心與智慧,顯然也比「下一道指令」要困難得多。但我們所處的時代,多的是比「海洋」和「陸地」更吸引人的危險領域。我們需要更有智慧地保護孩子,讓他們的好奇觸角能有地方伸展,並幫助他們在安全的環境中健康成長。

帶來安慰的杖與竿
 
女兒曾有一段時間必須坐校車上學,校車上的哥哥姊姊幾乎人手一機,在燈光不足的車上,玩著掌上遊戲。女兒曾好幾次要求,問能不能也給她一個手機在路程中玩。平時的她,對3C並不著迷,但就在那短短的車程中,沒手機玩,似乎對她而言是一件極端痛苦的事。我不願意妥協!因為我能夠預見,在顛簸的車上,看著小小手機螢幕對眼睛所可能帶來的危害;就像川頓國王能預見愛麗兒與人類接觸後,可能遭遇危險;成年的愛麗兒公主能預見美樂蒂進入海洋後,女巫魔爪的可怕。可是我也像他們一樣, 只簡便的說「不准」,卻沒能解釋為什麼。
 
過了一段時間,我們忽然發現她安靜下來,再也不提在校車上玩手機的事了。原來與其跟媽媽爭取得不到的權力,她寧可選擇在車上斜眼偷看別人玩遊戲。沒多久,她近視了!這件事讓我非常心痛。我簡便地下達了「不准有手機」的命令,卻沒多花時間瞭解,她多麼嚮往別人在呆板的路上,透過手機所能擁有的片刻樂趣。結果她斜眼看別人的手機螢幕,反而更快地把弄壞了自己的眼睛。在這之後,我做了3個處理:1.提供她在校車上,可以做的其他事;2.讓她每天在做完功課後,可以用我的手機,玩校車上那些令她羨慕的遊戲5分鐘;3.告訴她在車上看手機螢幕,會對眼睛造成甚麼傷害。
 
詩篇廿三:4,大衛用「安慰」描述了耶和華這位大牧者手中的「杖與竿」。在孩子的成長路上,一句「不准」是最容易的應答,卻未必是最理想的回答。每一個在教會中成長的牧家子女,從小聽到最多的,就是「不准」。有時這些「不准」是從父母來的,但更多時候,這些「不准、不應該、不可以」是從弟兄姊妹的眼光與期待來的。身為一個牧家子女的母親,我更多警惕自己,求神賜下智慧,讓我們在孩子「心有所嚮」的第一時間,就陪伴引導他們。好讓我們手中教育的「杖與竿」,帶來的不只是責罰與限制,而是更深的同理與安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