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/ 航向月刊
航向月刊
善行與佈道
期數:2015/07
作者:夏忠堅牧師

基督教的信仰支柱之一,是「因信稱義」!這是絕對真理,但我們卻不能因此而輕看「行為」,忽略了「善行」這項教會傳統。

 

保羅說:「你們得救是本乎恩,也因著信,這並不是出於自己,乃是上帝所賜的;也不是出於行為,免得有人自誇。」(以弗所書二:8 -9)得救當然只由於上帝的恩典,只要相信耶穌為我們的罪死,就可以得救。相信是接受恩典,而不是贏得恩典的條件。我們之所以能夠相信,是出於聖靈的感動。因此,沒有什麼善行、德性,可以為我們贏得救恩。

 

但是緊接著,保羅又立刻說:「我們原是祂的工作,在基督耶穌裏造成的,為要叫我們行善,就是上帝所預備叫我們行的。」(以弗所書二:10)得救「不是出於行為」,但得救的人卻應該要「有行為」,因上帝使我們得救,是「為要叫我們行善」,就是活出祂的良善!

 

19501965年代,是台灣福音大收割期。其主要原因是:一、政府撤退來台,時局動盪,人心惶惶。二、大量宣教士、不同教派隨同撤退來台,紛紛在各地植堂佈道。三、長老教會紀念宣教100週年,推行倍加運動。四、戰後重建的美援民生物資透過教會發放。

 

當時,各教會都列名冊,分送麵粉、奶油、舊衣物,並優先將受洗信徒列入分送物資名冊中。在那個連麵粉袋都要拿來做內褲的時代,當然會有大量民眾為取得救濟物資,而來到教會聽福音、受洗。後來沒有救濟物資可以發放,雖然也有不少信徒就此離開教會,但畢竟留下來的,遠比離去的要多得多。後來有些教會檢討沒有物資,信徒就離棄信仰的現象,認為是把基督教變成「麵粉教」,以致於不少教會反而放棄了善行佈道的福音策略。

 

其實,耶穌不也發過「麵粉」嗎?還附送兩條小魚,而且分餅叫人吃飽的神蹟還行過兩次。關鍵不在於「發麵粉」,而在於「發麵粉」吸引人來之後,生命糧的餵養是否紮實?能不能讓來的人,生命長大成熟?

 

在福音協進會的輔助下,基督教救助協會於1998年成立,921地震時投入80位同工,參與救災及家園重建長達3年之久,之後又與各教派合作,於災區新成立了7間新教會。重建專案完成後,救助協會轉型幫助教會設置「1919服務中心」。從2002年到20155月止,總計已在278個鄉鎮市區設立1,0841919服務中心。

 

救助協會從2003年推行的「1919急難家庭救助金計畫」,到5月已累計救助了8,721個家庭;2004年推出「1919陪讀計畫」,資助了2.3萬人次的學童,今年又支持2112,847名學童(國小生2,442人,國中生405人)。而從2011年推出的「1919食物銀行」,累積已送出8.2萬份食物包,幫助1.8萬戶次。透過教會關懷訪視,粗估這些受助家庭與兒童,大約有三分之一已開始參加主日崇拜。

 

「因信稱義」的我們,已經成為「善」,當然還必須「行善」,好讓福音信息與善行,能成為一體的兩面,並成為帶給人生命與生活盼望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