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/ 航向月刊
航向月刊
2014宣教異象之旅(Ⅱ) 比利時、德國科隆
期數:2014/08
作者:夏忠堅牧師

跟著河水流動的船

 
如果我是橋,河水永遠都是流動的;如果我是船,我跟著河水流動,河水對我而言就沒有流動。
 
2014年宣教異象之旅團隊,從倫敦搭乘歐洲之星火車到比利時。火車穿過英倫海峽海底隧道時一點感覺都沒有,疾馳過法國、比利時農村,與英國農村一樣翠綠美麗,只是農舍似乎老舊簡樸一些。不過畢竟是不同的國家,進入城市就立即顯出不同的文化差異了。
 
文化差異下的跨文化學習
 
從人潮洶湧的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火車站出來,只是穿過停車場上巴士,一股怪異莫名的尿騷味就迎面而來,難道這跟布魯塞爾著名的尿尿小童有關嗎?
 
關於尿尿小童的傳說有很多版本,最多人傳頌的是說:16世紀當西班牙佔領軍要撤離布魯塞爾時,他們偷偷地要用炸藥炸毀城市。幸好有一個小孩半夜出來尿尿,看到一條點燃的引信,情急生智就撒尿把引信澆滅,因此救了全城。自1619年這座高僅50公分的尿尿小童青銅像,就豎立在布魯塞爾市中心廣場附近的橡樹街轉角。觀光客來到布魯塞爾都會朝聖似地去看看尿尿小童。只是布魯塞爾都處都聞得到的尿騷味,難道會跟尿尿小童有關?
 
宣教異象之旅團隊從布魯塞爾下火車後,搭巴士來到北邊臨海的安特惠普市。巴士停在一個社區小廣場邊,下車又是一陣濃烈的尿騷味迎面而來,不過這下謎底倒是揭曉了。廣場路邊的角落,有一座不鏽鋼三面亭柱,每面各站著一個男士正好在方便,路人自然地穿梭而過,好像沒有人感到有什麼不妥。如果這是在倫敦、巴黎或是台北,恐怕…。顯然這就是文化差異,看來我們真的需要學習跨文化!
 
華人教會流動性大
 
安特惠普真道教會距離社區小廣場不遠,教會成立於1981年,是由香港真道教會陳公展牧師的公子陳少展牧師開拓及牧養。「教會開拓時,天天去探訪華人,大多是餐廳的老板與員工,他們過著爐頭、枕頭的生活,探訪效果不大。後來,我們以主日學方式辦中文班,最多的時候有150個學生。我們在1987年購堂,現在聚會人數大約80多人,除了主日崇拜之外,我們有禱告會、餐館查經、青年團契。」陳少展牧師的廣東腔華語相當標準,頭髮與小鬍子都鍍上了一層灰白。
 
安特惠普市大約有3000名左右華人,早期大都經營餐館,但現在餐館經營不易,查稅又嚴;學生也不多,因為需要學荷蘭語。現在大都是任職跨國公司的專業人士。安特惠普另有神召會與生命堂,共有三所華人教會;全比利時華人教會共有八間。「我常到歐洲各地講道,歐洲實在是屬靈沙漠。歐洲華人教會有幾種型態:留學生型、同鄉會型、難民型、綜合型。我們教會算是綜合型的教會,無論是哪一型的教會,最困難的問題就是信徒流動性大、工作壓力高。」少展牧師有點自我陶侃地說著,但卻也頗為傳神。歐洲居民普遍享受良好社會福利,但在高稅負與高壓力下的工作與生活,卻沒有使人尋求神,反而使人更加世俗化,怪不得少展牧師要用「屬靈沙漠」來描述歐洲。
 
大多數是掛名基督徒
 
告別比利時,穿過荷蘭,前往德國中部科隆。科隆是德國第四大城市,也是萊茵地區的經濟文化和歷史中心。它也是德國最大的大學城之一,市內大學生約占市民總數的8.5%。外國人數量也很高,約占市民總數的17%,尤其是土耳其人。
 
科隆大教堂是全市的地標,大門兩側的兩座尖塔鐘樓高157公尺,猶如兩把利劍插入雲霄,是德國第二、世界第三高的教堂,也是世界第三大的哥德式教堂;與巴黎聖母院大教堂和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並稱為歐洲三大宗教建築。大教堂始建於1248年,一直到1880年建成,耗時超過600年;第二次大戰中雖曾被轟炸,但現在已修復完好。
 
然而,教堂雖然聳立如昔,但是德國人民的信仰生活卻又如何?德國是新教的發源地,有30%人民是天主教徒,29.9%為隸屬於德國福音教會(信義宗)的基督徒,但也有5.2%(約430萬人)是穆斯林(大都是土耳其移民)。雖然看來基督徒人口還相當多,但大多數卻只是掛名的教徒。
 
德國華人福音事工過去以餐飲業為主,如法蘭克福、柏林, 現在則以留學生為主。全德國大約有十萬名大陸留學生,近年來, 在歐洲校園事工(ECM)的推動下,開始有計劃地發展學生福音事工。ECM 聯絡北美華人教會,以三間教會負責認領一個大學及其鄰近地區為宣教策略,每三個月差派一隊短宣隊進駐,目前已經成功地建立了八個學校查經班。這個方法已經被證明是一個有效的模式。
 
全德有11 間華人教會
 
科隆臨近的杜賽道夫是華人比較多的城市,華為科技在此設立公司,聘雇了大約1000 位工程師,其中大部分為華人。杜賽道夫華人教會由四個人的查經班開始,現在已經有100 位成人、50位兒童聚會,成人中大約有三成是學生、七成是專業人士,在德國算是比較大的華人教會。
 
德國自由主義盛行,一般人理性務實,華人也受德國文化熏陶,較不容易接受福音。1979 年德籍內地會宣教士葛忠良牧師在漢堡建立中文圖書館,後來搬遷到漢諾威,並以此為據點,極力在各地推展福音營與查經班。目前,全德國有11間華人教會,大約有50 個查經班。只是教會及查經班面對不少困難:沒有自己的會堂,信徒缺乏教會生活;兒童主日學缺乏教材;教會及查經班大都還無法自立自養;而最主要的困難是缺乏傳道人、缺乏成熟信徒領袖及屬靈權柄。
 
把難題變宣教契機
 
宣教異象之旅團隊經過海德堡來到德國東南部的慕尼黑。慕尼黑是德國第三大城,歐洲最大的出版中心。慕尼黑的本意是僧侶之地,因此,該市市徽就是一位修道士,稱為「慕尼黑之子」,不過16 世紀時,慕尼黑卻是德國反宗教改革的中心。
 
異象之旅團隊在慕尼黑訪問了四間華人教會,慕恩教會是人數比較多的一間。「1987 年我們成立查經班,91 年正式成立教會,這20 多年來,只有一半時間有全職傳道人牧養。早期借地方聚會總是不隱定,現在借這個德國教會會堂聚會已經十幾年了,總算穩定下來。」梁牧師很感動性地說著:「華人教會一定需要聚餐,否則無法吸引人來聚會;可是德國教會很排斥華人聚餐,因為我們的清潔工作、餐具整理總是無法達到德國人要求的標準。可是德國信徒其實很愛華人,他們很希望我們可以穩定在這裡聚會。當我們開始借這裏聚會之後,有一位德國姊妹義務地在我們聚會後花二個小時時間,來幫忙打掃洗刷,將一切餐具歸定位,以符合德國標準。」見證實在很感人,但也讓人感到羞愧。
 
「這20 多年來,有400 多人在我們教會受洗,但是學生流動性實在太高了,有一年我們教會留學生畢業一離開,教會少了三分之二的人。我們實在沒有能力去跟進、栽培這些回國的留學生!」梁牧師無奈地說著,為人作嫁的挫折感沒有說出來,卻不免露在臉上。這是從倫敦到安特惠普、從杜賽道夫到慕尼黑一直都聽到的嚴重問題。主光教會已經成立七年,也是由查經班開始,目前有40 人左右,以弟兄會模式建立教會。「流動性也是我們教會的難題,不過我們已經有一個歸國留學生在他居住的城市建立教會了!」這麼說來,流動性未必一定是困難,反而可能是宣教的契機。
 
教會要成為「船」
 
訪問了四間教會,異象之旅團隊正好走過一段河邊散步道。過橋時我注目看著流水,心裡似乎有聲音說:「如果我是橋,河水永遠都是流動的;如果我是船,我跟著河水流動,河水對我而言就沒有流動。」
 
靈光乍現,教會需要成為「船」,不是要建造信徒成為固定在教會裡事奉的同工,而是要建造信徒成為可以差派出去植堂的宣教士。這樣,信徒搬到哪裡,我們教會就植堂到那裡。船可以隨著河水走,而現代電子通訊媒體可以幫助我們無遠弗屆地植堂。問題只在於,教會必需要轉移目標,「牧養」不再只是照顧信徒,而必須是「使人作主的門徒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