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/ 航向月刊
航向月刊
我是男人?!女人?!談性別認同(二)
期數:2014/05
作者:王美媛/家庭社區發展中心主任

上一期我們討論性別認同,受文化、社會、家庭成長經驗與來自父母的安全感所影響。而男孩在成長過程中的「性別銘印作用」,被過度強化或忽略,也將影響其人格、交友戀愛、夫妻與親子關係。談這些主要是讓大家明白,孩子與同性雙親的關係,往往是性別能否健康發展的重要關鍵。這一期,我們要來談談女孩。

 
女孩的性別認同與母親有關
 
當女孩有父母的健康照顧,並與父母有安全的依附關係時,就自然會接納自己的女性特質。反之,則會抗拒、無法認同成為女性的自己。
 
舉例來說,長期緊張的母女關係,容易讓女兒拒絕成為和母親一樣的女性角色,而使得女孩排斥與生俱來的女性特質。我們生活周圍有一些所謂的「男人婆」,很可能就是在這樣的原因下產生的。究其根源,大多是因為母親的女性特質,在女孩的成長過程中所帶來的,並不是安全感,而是不舒服的感受。
 
Melvin W. Wong, PhD. 提出, 女孩拒絕女性特質的原因很多,但大都出自痛苦與恐懼。女孩在拒絕自我性別認同之前,必定是先拒絕來自母親女性的身份認同。因為女孩在嬰兒期的階段,最主要的性別與關係的建立,是來自於母親。只要是由母親撫養長大的女孩,大都與母親有親密關係,無論其關係是正向或負向。
 
健康、正向的母女關係,能形成良好的安全感,女孩的性別認同形成也較為健康。但若是負向關係(責罵、冷漠等),則會希望不要成為母親的樣子。如同長期處在家暴陰影下的目睹兒(女孩),看到母親被父親暴力對待時,要不是為母親抱屈,就是認為母親是弱者。有的女孩目睹兒甚至會立下誓言,長大後絕不嫁給像父親的男人,也不要像母親一樣成為弱者。
 
她們因為自己內心與母親的關係是親密的,因此性別角色的不安全感早已烙印在心中。為了減輕心中焦慮,這些女孩便會發展出男性化的傾向(在穿著、打扮、行為上),以增強自己並不是好欺侮的女人形象。
 
不想有女性特質角色的女孩,在成長過程中會刻意壓抑自己,進而展現出剛強的男性特質。而無力展現剛強特質的女孩,只能扮演柔弱的女性角色。
 
女孩的性別認同障礙比男孩少
 
前期提到的「銘印作用」(imprinting),是由奧地利的諾貝爾得主勞倫茲(KonradLorenz)所提出的生物學理論。他發現小鵝會銘印孵出後36 小時內所見到的第一個移動動物,進而跟隨、仿效。Melvin W. Wong, PhD. 則相信脆弱的人類出生時,唯有依附在照顧者身旁才能生存,特別是在哺乳期最明顯。啼哭的嬰兒回到母親懷抱時,就會變得安靜自在。這是因為母親哺乳的體味、懷抱的姿勢等,都是他安全感的來源,也因此會自然而然地認同母親。
 
心理學家瑪勒(Margaret Mahler) 研究指出,從母親的角度來看,照顧男嬰與女嬰是不同的,因女嬰較為溫柔,母親會較傾向喜歡女嬰,養育男孩則確實較為吃力。我自己有三個姊妹與一個弟弟,母親回憶,四個孩子都餵母奶,但只
有弟弟會咬她乳頭。母親因為被咬,會期待男嬰早一點斷奶,以減少被咬的不適感,但對溫順女嬰的斷奶期待,就不明顯了。
 
由上可知,女孩在性別認同的障礙,普遍比男孩少。男女不同,性別認同的障礙也不同。男孩一旦脫離了母親的哺乳期,與母親在身體上的接觸減少,行動一獨立,就需要依附父親,才能被接納,進而獲得安全感。若父親未能銜接合宜,男孩的焦慮與不安就會相對增加。但女孩與母親的依附關係,則會一直存在,直到青春期時,受父親影響才會比較明顯。
 
神用自己的形象和樣式造男、造女,結合兩性共組家庭,又經由父母兩性角色養育子女。健康的父母與家庭,是男女個體在性別認同中,最根本、最關鍵的部份。若我們能更多了解,性別不同,認同的過程也不同時,就能因性施教,適性適所地教育男孩和女孩,幫助子女活出神放在我們身上的形象與樣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