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/ 航向月刊
航向月刊
阿拉伯的耶穌 (十三) : 奔跑 [上]
期數:2022/05
作者:安德魯.湯普森 Andrew Thompson 譯:陳文安 / 翻譯小組

 

一個人有兩個兒子。小兒子對父親說:父親,請你把我應得的家業分給我;他父親就把產業分給他們。過了不多幾日,小兒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,都收拾起來,往遠方去了;在那裏任意放蕩,浪費貲財。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,又遇着那地方大遭饑荒,就窮苦起來。於是去投靠那地方的一個人;那人打發他到田裏去放豬。他恨不得拿豬所喫的豆莢充飢;也沒有人給他。

他醒悟過來,就說:我父親有多少的雇工,口糧有餘,我倒在這裏餓死嗎?我要起來,到我父親那裏去,向他說:父親,我得罪了天,又得罪了你;從今以後,我不配稱為你的兒子,把我當作一個雇工罷!於是起來往他父親那裏去,相離還遠,他父親看見,就動了慈心,跑去抱着他的頸項,連連與他親嘴。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-路加福音十五:11-20

 

海灣阿拉伯人 是不會奔跑的。在海灣地區的任何地方,看到一個成年的阿拉伯人在公共場合奔跑,是極為罕見的。在街上不會發生,在購物中心也不會,在任何地方都不會。原因很簡單:穿著那種稱為「坎杜拉」(Kandura) 或「迪沙達」(Dishdasha) 的阿拉伯長袍,實在很難奔跑。你的步幅受到衣袍長度的限制,唯一能讓你全速衝刺的方法,就是捲起長袍,這樣才能毫無阻礙地跑。

但在中東,這是很難想像的。在一個視「暴露」為不正當和可恥的文化裡,密實的衣著被視為美德的標誌,一點都不足為奇。所以,奔跑是不莊重的,是出洋相,會讓你的鄰居和自己難堪。奔跑也是不體面的。長久以來,中東一直都這麼認為。你在社會上的地位愈高,你奔跑的可能性就愈低,尤其若你是一個族長、大家族的領導人,或地主。

但耶穌講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故事。一個受人尊敬的年老父親在公共場合奔跑。

這個比喻可能是耶穌最著名的故事之一,也是再一次以詩的結構講述的故事。貝利將「浪子的比喻」,描述為 D 型 ( 寓言式歌謠 )。在這種形式下,共有 12 段,各段以「前後呼應」的平行句相互對仗。其輪廓如下 :

1. 失去兒子         6. 醒悟悔改
2. 浪費貲財         5. 完全接納
3. 失去一切         4. 徹底悔改
4. 滔天大罪         3. 重獲一切
5. 完全拒絕         2. 大肆慶祝
6. 改變心意         1. 失而又得

這種清晰的結構,在崇尚口述傳統的文化中,有助於記取故事大綱。貝利還強調,故事中嵌入的另一種結構,使其更具引人入勝之效,也更便於記憶。他稱這種結構為「主題漸進平行句」。以下所列可見一斑:

A(前 6 句)        B(後 6 句)

他離開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他回來
有需要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有需要
但不悔改              真實悔改
成為養豬人        成為尊貴兒子
食不果腹              豐衣足食
快死了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還活著

從對這個比喻作基本結構分析,就可以看出耶穌真是一個講故事的天才!祂以詩歌的方式來吸引聽眾,好增強他們的記憶,進而傳誦。在浪子的比喻中,我們讀到一個年輕人的故事,他違反一切良好品行的規範,要求父親分他財產。換句話說,他想要得到本來父親去世後才會給他的。

肯尼斯 ‧ 貝利(Kenneth Bailey)很好奇,想看看現代中東人對兒子向父親索取財產,有什麼看法。

他問了中東各地不同的人,對這一要求會如何回應。而對話始終如下:

「你們村裡有沒有人提出過這樣的要求?」
「從來沒有!」
「有人能提出這樣的要求嗎?」
「不可能!」
「如果有人這樣做,會發生什麼事?」
「他父親當然會揍他!」
「為什麼?」
「因為這代表他希望他父親趕快死!」

照顧父母是兒子的首要職責。他們有義務照顧年邁的父母,並確保他們能體面地被安葬。而放棄這個責任,是可恥的行為,會招致人們的嚴厲譴責。

令人驚訝的是,在這個比喻的開頭,父親的回答竟是如此地寬容。正如我們從上面的調查中看到的,大多數阿拉伯人對這種要求的反應是憤怒,然後是一頓暴打。作父親的,根本就不該這樣回應;正如一位東方教長和老派學者,薩伊德 (Sa’id) 的評論:

在這個故事中,父親所採取的行動,是特立獨行、超凡脫俗的,過去從來沒有任何一個父親這樣做過。

薩伊德覺得父親的行為很特別,父親仍然是一個俗世的父親,這是無庸置疑的。然而與此同時,他所表現出的愛的品質,卻超越了人們從世上所有父親身上,所能經歷和期望的。

( 本文未完,下期待續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