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/ 航向月刊
航向月刊
阿拉伯的耶穌 (六) : 珍珠
期數:2021/09
作者:安德魯.湯普森 Andrew Thompson 譯:陳文安 / 翻譯小組

天國又好像買賣人,尋找好珠子;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,就去變賣他一切所有的,買了這顆珠子。—馬太福音十三:45-46

有件事總是和阿拉伯海灣連在一起, 那就是珍珠。從巴林著名的珍珠廣迴旋處 (Pearl Roundabout) 上的珍珠塔(現已拆毀),到沙迦(Sharjah) 聯合廣場高柱上的珍珠,到阿布達比以尋找巨型珍珠為主題的水上主題公園,到處都可看到珍珠的標誌。

珍珠仍然是阿拉伯海灣的不朽象徵,但對於將珍珠帶入市場的人力成本,我一直不以為然。

直到20 世紀30 年代,珍珠業一直是海灣國家的主要產業。每年許多男人會到巨大的珍珠河床上,在耀眼陽光下,待上長達兩個月的時間。每10分鐘左右潛水一次,平均在水下待上3 分鐘。

關於「採珠人」的最早記載之一,是由伊本 ‧ 巴圖塔(Ibn Battuta)撰寫的,見於他的《亞洲和非洲遊記》一書中。他寫道:

潛水前,潛水者會戴上一種龜殼面具,把玳龜殼子夾在鼻子上,然後在腰間繫上繩子,潛入水中。各人在水下的耐力不同…當他到達海底時,他會發現卡在沙石間的的牡蠣。他會用手把牠們拔出來,或者用小刀把牠們割開,然後裝進一個掛在他脖子上的皮袋裡。當他的呼吸侷促時,就拉拉繩子。而當在船上的人感覺到繩子晃動時,就把他拉上船。從他身上拿下袋子,撬開貝殼…。船主取走5 成,其餘的由船上的商人購買。他們大多數是潛水者的債權人,照著先前所協定的數量,拿珍珠抵債。

幾百年後,另一位作家描繪了潛水者的艱辛:

過去他們往往吸一次氣,就能潛到70 米或更深。但任何拖延把他們拉回水面的動作,都會導致腦損傷或死亡。許多人因此身體不堪負荷,最後只能被迫退休。潛水員面臨的另一個危險是,罕見但致命的鯊魚襲擊。

除了脫水和曬傷,另外還有海蛇的威脅。所有這一切,都是為了找到價值不斐的珍珠。這珍珠可以讓他擺脫貧困的生活,也可以讓他從契約勞工的艱苦生活中獲得自由。

穆罕默德‧ 阿爾‧ 蘇瓦伊迪(Mohammed Al Suwaidi) 回憶他祖父曾如此描述採珠人的生活:

他會乘坐60 英尺長的小船,船上擠滿了幾十個人,在海上航行長達4 個月。在日出之前,他們會吃2 顆棗,喝一點水,然後潛水14 個小時,一天下來可能潛水高達250次。到了晚上,他們會在甲板上吃頓飯,然後,在成千上萬臭氣熏天的牡蠣殼中,睡上幾個小時。當牡蠣肉在高溫下腐爛,牡蠣殼就會張開。

這些艱苦使得珍珠因此昂貴,一種罕見和可遇不可求的收穫。在杜拜海岸長大的哈拉夫‧ 艾哈邁德‧ 哈布托(Khalaf Ahmad Al Habtoor) 估計,每一萬隻野生牡蠣中,只有一隻會產出一顆天然珍珠。然而,還是有許多人因珍珠致富。著名小說家約翰‧ 斯坦貝克 (John Steinbeck) 曾如此描述珍珠的形成和珍貴:

光線從水面透射下來,照到鑲著褶邊的珍珠貝躺著的地方。珍珠貝躺在碎石底上,碎石底上撒落著破碎的、張開的珍珠貝殼…。附著在礁石上的藤壺中,點綴著一些牡蠣。灰色牡蠣如褶裙般的殼上,沾著一些野草,小螃蟹在它上面爬來爬去。意外可能會發生在這些牡蠣身上,一粒沙子可能著床在肌肉的褶皺中,並刺激肌肉。直到在自我保護下,肌肉在這沙粒上塗上一層光滑的凝結物。但一旦開始,這些肉就會繼續覆蓋在異物上,直到它在一陣潮汐中自行脫落,或直到牡蠣被摧毀…。不過,珍珠都是意外的收穫,能找到一顆,就已是運氣,是上帝的恩賞。

但隨著日本人工養殖珍珠的盛行,我們現在已忘了,找到一顆大珍珠是多麼地罕見、珍貴,和偶然。但在耶穌前後的時代,珍珠可是財富和地位的象徵。據說埃及豔后克利奧帕特拉(Princess Cleopatra) 就有一條價值2500 萬德納里(denari) 的珍珠項鍊(一德納里是當時一天的工資)。

普林尼(Pliny) 曾描述耶穌和之後羅馬時代的生活。他解釋珍珠在該時的重要性:

我們的女士們因著戴在她們手指上,或兩三顆垂吊在耳朵上的珍珠,而顯得明艷照人。即使兩顆珍珠發出清脆的碰撞聲,也會讓她們喜溢眉梢、心花怒放…。我曾經見過該猶斯‧ 凱撒大帝 (Emperor Gaius) 的妻子,洛麗婭‧ 寶琳娜 (Lollia Paulina)(公元48 年去世)…她的頭髮、花冠、脖子、耳垂、手鐲、手指上,都掛滿了璀璨耀眼的翡翠和珍珠。這些珍寶據信價值高達4000 萬塞斯特(Sesterce,古代羅馬硬幣)。

珍珠的確價值不斐。它們的稀有、從海裡撈出來的艱辛,以及賞心悅目的美感,意味著你最不願意做的事,就是把它們「丟在豬前,恐怕牠踐踏了珍珠,轉過來咬你們。」(馬太福音七:6)耶穌在這裡用珍珠來作比喻。同樣在最古老的經文之一也說,「珊瑚、水晶都不足論;智慧的價值勝過珍珠。」(約伯記廿八:18)

耶穌之所以用珍珠做比喻,一方面是這非常淺顯易懂,但另一方面又極具挑戰性。它隱含的意思是,如果我們能明白基督所說的話,那我們就會對神國度完全的奉獻。就像人如果知道珍珠的價值,就會費盡心思,窮追不捨。

當耶穌談論神的國時,祂真正的意思是什麼呢?同樣是言簡意賅;國度是指國王統治下的領域。因此,神的國就是在神統治之下的領域。但事實是;神的國不是一個在地理上確定的位置,也不是一個可以看得到的政治實體。耶穌說:「我的國不屬這世界。」(約翰福音十八:36a)換句話說,神的國超越了國籍、民族、種族、宗教,甚至時間。

但知道有這麼一個國度是一回事,意識到它的真正價值又是另一回事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或許現代人並不覺得珍珠有多珍貴,這句諺語也好像沒什麼意義,但那些最初聽耶穌講道的人可不是。他們在羅馬帝國壓迫下,過著民不聊生的日子,只能滿心等待彌賽亞降臨,相信生命中一定有比珍珠更重要的珍寶。所以耶穌才以珍珠來比喻天國,並向他們宣告期待已久的天國已經來臨,國王近在咫尺,好讓他們理解其重大價值。值得注意的是,在聖經和可蘭經中,珍珠是永生的象徵,也用於描述天堂和樂園。

耶穌關於天價珍珠的教導,我們可以做以下總結:神的國是無價之寶,雖是隱藏和稀罕的,卻比其他財富更值得追尋。擁有她,即擁有永恆。

今天我們真的了解珍珠的價值嗎?珍珠產業在其鼎盛時期,經常被稱為「血汗交易」。許多人為了在市場上出售珍珠,吃盡苦頭,債台高築,甚至犧牲生命,這就是珍珠如此珍貴的原因。耶穌暗示神的國也是一樣的—有一個人在熾熱烈日下,汗如雨下,痛澈心脾,捨棄了自己的生命。這正是耶穌的生命,賦予了神國不可估量的價值。這是一顆價值不菲的珍珠!對於一個在海灣沿岸長大的阿拉伯人來說,他完全能了解採珠的辛勞,而這對我們了解眼不能見的信仰,是很有價值的。

本文出處:《阿拉伯的耶穌》:<第二章> 宗教:珍珠,2020年12月,基督教福音協進會出版。